县城人民路后花苑食府旁的小巷口,冬日里是个既有阳光又避风的角落。这六七年来,一直有一位姓谢的修鞋匠在此摆摊修鞋。
【现场音】
鞋底掉了
掉了
怎么给我弄下子
谢师傅接过掉了底的皮鞋,将上面的尘土污垢擦掉。为了把鞋修补得结结实实,他不仅用胶水粘合,还用线缝补固定。不一会儿,这位顾客的两只皮鞋就都修补好了。谢师傅说,他学习修鞋这门手艺的时间可不短了。
修鞋匠 谢礼浩 :我16岁就学修鞋的,就跟俺魏集街一个师傅,那个表姥,他也是跟别人学会的。
当时,谢礼浩曾经跟着自己的师傅到安徽等地修鞋谋生。但上世纪七十年代,百姓生活还很贫困,修鞋匠的生意并不好,因此他一度前往青海改做了木匠。时间一晃而过,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老百姓脚下的鞋子式样也多了起来,修鞋匠的生意有了起色,谢师傅于是又重操旧业。可是,鞋的样式多了,以前只跟师傅学过修补布鞋、胶鞋的谢礼浩,必须要能跟得上时代。
修鞋匠 谢礼浩:特别遇到那些丫头的高跟鞋跟都那么高,家伙,那上不动,那上钢板的话,这个瓤子还够不进去,怎么把它钉子钉住,都有窍门的,没有技术,钉两天,人把鞋提来了,呵呵呵掉了,钢板活了。一开始不会,不会也得摸索。净指师傅教,那哪能行。
就这样,爱琢磨的谢礼浩手艺越练越好,收入也逐渐提高。他凭着这门手艺到处闯荡,走遍青海、甘肃、东北、内蒙等地。前些年,谢师傅返回了睢宁老家,继续在县城修鞋。有人问他,年纪大了,天又冷,干嘛还出来干这个活计?谢师傅说,虽然有儿女,但也不能全靠他们养活,能活动的时候,还是得自己赚点钱,减轻他们的负担,更何况修鞋还是能满足很多群众的需要的。
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