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杨新明,今年72岁,是地道的农家出身。年轻时因为车祸,腿部落下了残疾。由于不方便干重活,杨新明很早就自学缝纫技术,做了一名裁缝。日复一日,杨新明练就了一身精湛的裁剪、缝纫技艺,也靠着这门技艺支撑起了一个家。
古邳镇布雕艺人 杨新明:年龄一到60岁的时候,我也就不干了。不干过之后,感觉到非常地失落,怎么弄?我就说,我从小我就爱好艺术,能不能从这个缝纫上,我再给他研究出一样别出心裁的工艺。
有一年,女儿从外地打工回来,给他带了一本大日历,上面有个福字杨新明很喜欢,于是他就用传统布贴画的形式,先把字形拓在一块布上,再沿字迹轮廓线把字剪出来,最后把剪好的布字缝纫在底衬上。
古邳镇布雕艺人 杨新明:那样总觉得还不太理想,它是通过包边的一种针法,因为这个边子,你无论怎么掐,怎么都盖不严。这个反复考虑,咱能不能搞点更合理化的,也可以说咱这个技术能不能重新设想。
经历了多次失败后,杨新明发现可以换一种思维,那就是先把要剪的字的轮廓画在当做底衬的布上,再把用作字的整幅布料沿轮廓缝纫在底衬上,缝纫好之后再将字的空白部分剪掉掏空。这样出来的产品,字边处理得更好,字幅也更平坦。后来,杨新明又对上下布料的材质、颜色以及掏剪的手法做了诸多改进,工艺日趋成熟。在亲友的鼓励下,他以“布雕”的名义向专利部门申请了专利权,并于2007年获得通过。随着时间的流逝,经验的积累,杨新明的布雕作品越来越精细巧妙。他的作品内容,也由开始时的书画兼顾,发展到现在的专攻书法作品。2011年时,杨新明还曾受邀前往宝岛台湾展示其布雕作品,受到台湾同胞的广泛好评。对此,杨新明很骄傲。
古邳镇布雕艺人 杨新明:我觉得搞一点布雕出来,还是蛮有意义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
李阳 梁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