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睢宁新闻网!
关键字搜索

当前位置: 主页 > 民生 >

湾上宋南 堰上人家

时间:2017-07-17 10:50来源:未知 作者:睢宁新闻网 点击:

宋南村南部梨园成片

宋南村北、宋庄桥东段的故黄河向北拐弯

治理后的良田美景。庄学兵 摄

核心提示:由王集镇镇区沿泗八路一路向北,穿过高铁、高速路桥,随即路面明显向上抬升,这里就是古老的黄河大堰,宋南村就在堰上、泗八路的东侧,这也是我们再探故黄河之行的第十二站。

宋南村由宋湾和南门两个自然庄组成,与之前的卜吴村人住在堰下不同,宋南两个自然庄整个庄体全部坐落在黄河大堰上,因而当地人习惯上把宋南称为“堰上人家”。故黄河由马浅向东过李时、卜吴,直至宋南北部的西半部,可以说基本上呈东南西北走向,然而在宋南村东北部却拐了个大弯,毅然向北流去,进入姚集镇境内,从而造就了湾上的宋南。

老村老景 新人新风

据说,宋湾庄名源于明朝年间,其间因黄河水从该村经过,设有航运码头,该地又以宋氏居首而得名。而南门庄名则源自于石碑圩子。清末社会动荡不安,为保一方平安,石碑庄(现姚集镇石碑村)筑圩防匪,并设有四门。人群分别在北门和南门附近集中居住,南门也就由此而来。

作为老村,提起宋南村里的景致,当地人都是如数家珍:始建于1940年的宋湾小学,作为历史遗存的宋家湾牛王庙,有名的南门老井,还有诸多的抗战故事、诸多的人物英雄事迹,以及便民利民的宋湾集。

在宋南村,不得不提的一个人,那就是全国见义勇为英雄、中国好人——宋玮,也是宋南村的村医。在宋玮的影响和带领下,村里学好人、做好人蔚然成风,村风民风持续好转。“随着好婆婆、好媳妇的评选,我们村里婆媳之间相处都很融洽,不像过去有骂老骂少的,村里和谐多了。”村妇联主任戚玉叶感慨地说。

 

治沙治碱 荒地变良田

故黄河流经宋南近2公里。宋南村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村庄内的耕地自然也就分成了三大块,形成了三种类型的土地:黄河滩涂地、老淤土、盐碱地。

现年65岁的宋南村治调主任宋以华告诉我们,堰南的土地过去每到冬春季,全都是白茫茫一片的盐碱,根本不长庄稼。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县对故黄河改造,并进行治沙治碱。“原本我们这里堰上土地都非常高,为了治理堰南的盐碱地,地方党委、政府把我们村人全部发动了起来,将堰上的老淤地搬运到了堰南,起码平均压了十来公分厚。后来又打机井进行灌溉,栽了几年水稻,堰南这片地才得以改良。”宋以华说。

宋以华还以今年小麦丰收为例,向我们述说了该村可耕地情况:抛沙地平均亩产600~700斤,堰上平均亩产1000斤左右,堰南则平均亩产800~900斤。

 

综合开发 为村庄换新颖

宋以华说,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对故黄河进一步治理,在他看来,又将给村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现在房湾湿地建起来了,环境特别好,没事的时候,我们都爱骑电动车到那里转转。”宋以华话里话外充满着羡慕,希望这次开发能给村里带来更多的实惠。

据宋南村会计宋建华介绍,这次黄河故道综合开发,除了做好河道清淤、扩挖、两岸绿化外,还将连接黄河南北两岸的宋庄桥也修建好了,让通行更方便。而且结合万亩良田工程、丰产方打造,县委、县政府计划在宋南村实施3公里的路面硬化工程,打18眼机井(其中有9眼实现工程配套)等,让堰上、堰北几千亩土地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粮食增产、地增收。

“我们就希望这些惠民工程能早点实施,早些让我们见效益,让我们大家增收有保证。”宋以华和戚玉叶表达了村民们共同的迫切希望。

据了解,借助这次综合开发,根据村庄发展规划,该村将在宋湾庄体上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届时,该村除了卜吴村在此地的集中居住用地外,还可节约集约出土地800多亩。

张静报道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