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睢宁新闻网!
关键字搜索

当前位置: 主页 > 民生 >

桃园镇:蚕桑老基地 焕发新活力

时间:2017-12-26 10:42来源:未知 作者:睢宁新闻网 点击:

桃园镇植桑养蚕历史悠久,到上世纪90年代发展到顶峰,全镇共有4.5万亩桑园,年产鲜茧12万担。后受行情下滑等因素影响,桑园面积萎缩,近两年通过努力已恢复到2万余亩。经过不断的改良与创新,如今,蚕桑业不仅是桃园镇的特色产业,还成长为支柱产业。

12月22日,桃园镇被授予“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苏北站睢宁试验基地”,这是继今年5月份入围省农业特色小镇创建名录后的又一殊荣。桃园传统的蚕桑业,在新时期正焕发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瞄准两年内桑园恢复到4万亩目标,我们明年继续做好桑园扩植工作,重点打造泗八路示范带,实现全镇明冬后春扩桑8000亩以上,进一步夯实蚕桑产业发展基础。”该镇党委副书记殷亮介绍,今年秋季,桃园镇依托兴桃农业公司在常台、蒋胡流转约500亩土地,用于苗圃基地扩建,主要培植优品蚕桑和多种观赏桑,实现种植多样化。目前,该基地苗圃喷灌系统的井房建设已经动工,预计明年5月份完成小桑嫁接体的栽植工作。

另外,该镇从2015开始使用自动加温补湿器,为小蚕供养提供质量保证。同时把桑园宽窄行一律改成宽行2米、窄行1.5米,便于统一管理。通过方格簇的改良,进一步提高蚕茧质量。植桑养蚕技术的不断改进,为桃园镇蚕桑业跨越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为提高群众扩桑积极性,我们按照先收后补的方式对从农业公司购苗的群众进行补贴,预计补贴资金将达70万元。全镇今冬明春可扩植5000亩左右,达到2.5万亩,计划再用2年左右时间恢复到4万亩左右。”殷亮介绍,该镇还将在每村建设20~30个移动钢架养蚕大棚,为规模养蚕腾出充足的空间。

这两天,气温骤降,然而苏河村村民魏本荣正利用休蚕期抓紧修整桑树。虽然有着近40年的养蚕经验,但是由于缺少专业人士指导,养殖效果不尽如人意。今年,在镇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他学到了不少养蚕技巧,效益大幅提升。

“早期养蚕透风问题掌握不住,经常会出现蚕病,现在,技术员几乎天天来指导,一张蚕能增产八斤多茧,多卖200元钱。”魏本荣说。

据许营介绍,近年来桃园镇实施蚕桑精准扶贫,推广优质品种,通过提供技术服务,在各村培养养蚕能手,带动养蚕的整体水平。同时积极推广立体种养,在桑田里套养家禽、套种中药材,实现蚕桑资源的多元利用,拓展增值空间。

通过桑蚕养殖及相关产业的推动,桃园镇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大户养蚕,带动大量村民就业,每人年收入平均增加2000多元;小蚕共育、桑园管理、夏伐、桑植切片等需要大量人工,每天的人工费用最高可达100元。

据了解,今年10月份,该镇相继在彭井、宋楼建设近3000平方米标准蚕舍,配置水冷空调、小蚕共育室、蚕茧烘干设备等,用于改善养蚕设施条件。小蚕共育室季共育能力在1000张蚕左右,安装水冷空调的标准蚕舍配上共育室可以实现一年多季养蚕,烘茧设备每组季处理鲜茧50万斤,引领示范,辐射带动全镇种养技术的提升。通过调研总结,该镇正在打造一个“1+10+300+N”的生产和服务体系。“1”即县镇两级农业公司,“10”即宋楼等蚕桑专业村的村级领办合作社,“300”即全镇发展300个单季养蚕30张以上的大户,“N”即在村合作社的引导下辐射到所有蚕农。

昨天,记者在桃园镇徐州华宏茧丝有限公司车间里看到,工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10多名女工正围在案子前拉制被胎,而许多已经完成的蚕丝被成品被堆放在墙边。

“蚕茧原料多是从当地蚕农手中收购,每年的收购量达到一千张。从收茧、剥茧到制作蚕丝被,我们的产品是一条龙生产的。”该公司负责人任玉红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手工蚕丝被远销上海、美国、德国等地,年销售额能达到三千万元。

今年蚕茧价格上涨,蚕农们尝到了不少甜头。小时村村民杨书美说:“之前都是十几块钱一斤,现在能卖到二十多块钱一斤,效益蛮可观的。”

近70年的种桑养蚕历史,让桃园镇的很多家庭以此为生。如何提高产出效益,增加蚕丝制品附加值一直是该镇着力解决的问题。

在打增幅扩面的同时,该镇也在不断地加强与蚕桑关联企业的联系,促成蚕桑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据了解,桃园镇积极引导和扶持蚕桑制品企业的发展,目前,该镇已经成立蚕丝被、桑枝切片、桑叶入药、果桑饮品等加工企业20余家,形成“品秀江南”、“居雅丝”等蚕丝制品品牌。

“目前我们正在和苏州、广东等地的企业进行洽谈合作。另外,我们规划一个电商产业园,推动互联网+蚕桑产业发展;在镇区东部依托电厂供热优势,为茧丝绸深加工项目落地提供保障。”殷亮说,明年还将建设一个包括库房、交易市场、冷库的大型茧丝绸交易市场,目前已完成拆迁评估,明年底前部分投入使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