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付方方
3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官山镇张集村村民张广之的家中,老人和家人看着孩童在家门口幸福地耍闹着、奔跑着。
张广之,官山镇张集村人,今年94岁。年轻的时候,在本县及泗洪一带以摆渡为生,与船结下了不解之缘。1974年,45岁的张广之回到老家,看到家门口的濉河,阻隔着苏皖两地父老乡亲的出行。为了解决大家通行绕行十几里路的问题,他先是砍了自家的树,做了一个小木筏,后来又买了一条小船,一直免费摆渡河两岸的父老乡亲。
一次深夜,张广之将村里一个生病的孩子送到河对岸去就医,风大,船意外翻了,孩子掉进了水里。虽然最后大人孩子都平安无事,但这对张广之来说是一件刻骨铭心的事。过河的辛酸苦楚,让他唏嘘伤感,在这里修桥成了他越来越强烈的心愿。
修桥的费用对于平时免费摆渡的张广之来说简直是一个奢望,怎么办呢?“我有7个子女,修桥就是我的心病,我就和他们说我这心病你们得帮我治呀!”张广之老人想起当年和孩子们装病要钱的样子,还是忍俊不禁。他就用孩子们你三千、他五千凑出来的钱,开始了修桥之路。2009年6月,张广之老人80岁的时候,开始建桥,搬砖、拌料、砌垒……能自己来的他都自己干,周边的乡亲们也都被他的义举所感动。
“当时,很多乡亲知道我建桥后,也都送钱过来,我都给记下来了,全部用在建桥上。”张广之老人回忆当时也不免感慨,当时让他感动的还有一位捡垃圾的老人,给他送来100元。还有很多提供建桥材料的商家、参加建桥的工人也都是适当拿些费用、工钱。就这样历时3个多月、投资4万多元的连接江苏、安徽的苏皖便民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建成通车。
桥建好后,村里依然还是那条祖祖辈辈走过的泥泞小路,小路上依然是踽踽而行的老人和孩子,一遇有阴雨天气,经常会滑倒。修路,又成了他的一桩心事,他暗暗下定决心,倾其所有,不顾一切去改变出行难的问题。除了儿女寄回的养老钱、治病钱,变卖家中的树、羊、鸡蛋……从那时起,为了节省开支,推着独轮车、扛着铁锹的张广之夫妇两位老人,就成了这条泥巴路上不变的风景。功夫不负有心人,村东西、南北两条1000多米的泥泞路,被两位老人用了整整一年时间,修成了砂石路。而这几年身体力行的修桥修路,也让老人落下了一身伤病。
2011年,张广之荣获“睢宁人民好榜样”称号,县委、县政府奖励他20万元奖金。但奖金领回来,他又借来1.8万元,全部资助村里铺设了一条长约1800多米的水泥路。他说:“这钱我一分也不要。”这钱是大家的,还要用来为大家修路。
2009年,张广之修建的小桥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已经重建和道路连为一体,张广之又想在桥边废弃的河滩上修建休闲广场。于是又是省吃俭用,东拼西凑,2014年他一人一车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一点将2亩多的低洼河滩填成平地。老人在这个河滩上建起了亭子、长廊,铺上水泥地面,买来音响,在简易房内摆上桌椅板凳,供村民聊天、下棋、跳广场舞。广场建成了,85岁的老人创造了奇迹。
“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睢宁“身边的好人”、《感动徐州》“十大年度人物”、“第四届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奖”……一份份荣誉都是对张广之的肯定。
“我们都佩服他,八九十岁的人了,一般人都做不到他这样。”村民提到张广之也都非常敬佩。官山镇张集村党总支副书记宋旭之表示,村委党员干部也都以张广之为榜样,事事为群众做好服务。
“我要是看到有路不好的,还是会去修。”张广之说,修好路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好事、大事,有路才有未来,他会继续行善举,把好事坚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