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睢宁新闻网!
关键字搜索

当前位置: 主页 > 头条 >

合作社建在支部里  党员带着社员富

时间:2017-12-08 14:57来源:未知 作者:睢宁新闻网 点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集体经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我县,通过组织发动群众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领办村级合作社或集体农场,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挖掘集体资源,实现了村级党建和经济发展的“双提升”。
  王海军是李集镇一里王村的一名种粮大户,今年承包了270亩地,整体出苗情况较好。交谈中,王海军告诉记者,以前他只能从农户手中拿到零散的土地进行种植,租金降不下来,管理技术也跟不上。
  “土地的租金,再加上请人打药撒肥,还有机耕费,这个投资蛮大的。”李集镇一里王村种粮大户王海军说。
  种粮大户担心投入成本过大,老百姓则顾虑拿不到足额的租金,这样的矛盾在农村由来已久。不过自今年年初起,这样的难题在一里王村合作社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王海军承包的土地不仅实现了连片规模种植,粮食产量也有了明显增长。
  “收种全程都由合作社的机械帮我们搞定了,我只是负责看一下。”李集镇一里王村种粮大户王海军说。
  围绕着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体系的目标任务,一里王村两委通过组织发动群众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来领办村级合作社,形成了种粮大户、村民以及村集体三方利益共同体,其中村集体占股60%、两委干部和大户占股40%。同时在合作社成立党支部,积极发挥支部职能,在多方筹措资金购置大量农业机械的同时,将全村30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出来,交由村集体和王海军等11位大户统一经营。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种粮大户、村集体都能收益,近百名低收入户也实现了脱贫致富。
  “通过运作,我们这个合作社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增加25万元的收入。”李集镇一里王村村委会主任王道义说。
  李集镇一里王村村民王法洲说:“以前地包给大户,能挣钱他就在这儿种,不能挣钱的话,有的人种一年多就走了。村里成立合作社就有保障了,社员也都放心。”
  今年以来,基层党支部还积极探索领办集体农场这一新模式,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实行规模经营,用新思维、新举措,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是睢城街道双庄社区成立的众鑫农场,该农场占地260亩,主要经营绿化苗木培植、果蔬采摘等业务。该片土地流转前,农民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土地产出效益低。双庄社区将土地从百姓手中流转出来,由社区党支部牵头组建农场,吸收农业大户以及贫困户等为社员,实行统一规模经营。余海洋作为该农场的成员之一,也是农场苗木产业的领头人。他已经为农场做好了规划。
  “整体规划是西河堰主要做海棠育苗,南岸做新品种桃树。”睢城街道双庄社区众鑫农场负责人余海洋说。
  双庄社区居委会会计仝峰告诉记者,通过成立农场,村集体收益超过30万元。有了钱,“为群众办实事”不再是一句口号。去年,双庄社区拿出资金为村里的五保户免费体检,为生活困难老党员发放慰问金,救助村里的贫困户等等。
  “特别是五保户患病了,去东大医院看病后,由村里统一结账。对于低收入农户这块,集体农场干起来之后,他们到集体农场劳动,每天能收入七八十元钱。”仝峰说。
  仝峰告诉记者,下一步,该社区将按照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探索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力争农村集体经济全面增强。“我们村下一步打算在光伏发电18个大棚基础之上,建采摘园。在南堰还搞了100亩的竹柳,现在已经栽植完毕了。我们光伏发电西边栽上海棠。打造我们村的风景带 。”
  记者从县相关部门了解到,近年来,我县全力打造“11841”新型农业经营联合体,即依托1个县农业公司、18个镇农业公司、400个村集体股份合作社和1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目前累计成立村集体股份合作社386个,流转土地81.2万亩,其中集体经营44.5万亩,村集体平均流转土地、规模种植1000亩。
赵磊 段小凡 武佩剑 报道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