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收获喜悦 一边播种希望


今天,
记者从县农业农村局获悉,
今年我县111万亩小麦夏收工作
目前已基本完成。
今年,全县稳妥推进春管夏播,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尤其是疫情期间,农业部门坚持防疫田管两手抓、两不误,创新“线上+线下”技术指导服务方式,分级分类开展代防代治、统防统治和互帮互助,圆满完成小麦“一喷三防”130.9万亩次、完成55万亩水稻育秧和110万公斤夏播玉米、大豆备种,打好夏熟丰产和夏播工作基础,小麦面积、单产和总产呈现“一稳两增”趋势。
全县夏粮小麦种植面积111万亩,较上年增加0.195万亩。小麦6月1日开镰,6月4日国家、省有关小麦专家在睢宁进行小麦实割实测,其中凌城镇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产量达到755.3公斤,创造了淮北地区稻茬小麦高产新纪录。
在夏季农机化作业中,全县共投入各类农业机械3万余台。其中,稻麦联合收割机3215台、大中型拖拉机4502台、秸秆粉碎还田机2923台、烘干机510台(烘干能力12750吨)、玉米播种机2285台、植保无人机389台。
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62万亩,小麦秸秆离田面积45万亩。全县拥有规模秸秆收储备中心48家,400个行政村按需设立秸秆临时堆放点。目前已组织秸秆田间大型打捆机200台套,秸秆离田收储面积23万亩,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40万亩。
夏收之前,我县还设置睢宁县助农服务平台,疏通农产品产销“绿色通道”,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3200余条、协调495家生产主体与6家保供商超建立供销关系,累计外销西瓜9.32万吨、禽类1100万羽、生猪7.25万头、畜牧加工产品5800吨,购入原料及饲料5.97万吨等,有力保障了睢宁农产品的稳定销售和农户的稳定收益。

睢宁秋粮计划面积111万亩,
其中水稻55万亩、玉米42万亩、
大豆13万亩,
大豆计划面积比市下达任务
12.25万亩多0.75万亩。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2.62万亩,意向种植面积2.79万亩,超出任务面积1700亩。而且,今年是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点的第一年,睢宁是全省唯一的试点地区。
据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旱粮玉米、大豆等争取在6月20日前播种结束,水稻争取6月22日栽插结束,期间做好技术指导,尤其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机具、品种、模式示范遴选等工作,水务局统筹做好水稻栽插期间的水源保障工作。

6月13日,
在李集镇郝庄村的田野间,
两台插秧机平稳行进,
将嫩绿的秧苗整齐地插入稻田中,
还有几名志愿者正在地头
补种秧苗。
“把秧盘破碎的秧苗补种在插秧机播种不到的地方,这样能减少秧苗以及田地的损失。”郝庄村党员志愿者吴静左手拿着秧苗,躬身插秧,不一会地头的空地就补种结束。
“夏种要抢,500余亩水稻要在三天内种完。”郝庄村党总支书记赵雨告诉记者,现在抢种的是合作社承包的500亩土地,因为社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许多农用地无人打理,社区统一承包、统一管理。
今年该村计划种植440亩杂交水稻,高产稳产;另外60亩进行绿色种植,使用农家肥,不使用农药,后期将开展线上直播销售,打造郝庄村自己的稻米品牌。
在李集镇三里村,
记者看到一台玉米播种机
正在地里穿梭。
据三里村党总支书记洪爽介绍,用机器播种精度高,复播种率低,可以降低种子消耗和播种成本,每亩地能节约种子1斤左右。
三里村共有2800亩土地,其中1700亩种植玉米、大豆、红薯等旱作物。种子落地,丰收就要靠管理。三里村组织专家成立农技服务队,按照时节到田间地头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并建立微信群、QQ群,公布电话号码,建立线上联系,开展线上指导,随时解决种植户遇到的难题。
李集镇有5.5万亩农用地,
今年计划2万亩种植水稻,
其余种植旱作物,
预计水稻移栽在7月10日前结束,
旱作物种植6月18日前可以完成。

“三夏”田野
麦浪滚滚 希望满满
绘就了一幅夏日农忙图景
总监制丨鲁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