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起
“无线睢宁”推出系列报道
《那年,我们的彩礼》
为大家讲述不同年代的彩礼故事
展现彩礼之外的浪漫
今天给大家讲述的
是“60后”家庭彩礼的故事
“彩礼是一块手表”
胡正民,1964年出生,1982年与张凤侠结婚。“我们是经共同的朋友介绍认识的,相处一段时间后,他提出结婚,我觉得挺合适,就同意了,没想过要彩礼,但是他非要给买点结婚纪念品,当时感受到被重视,心里还是很开心的。”张凤侠说。
“那时都兴‘三转一响’,她说不要,我说那不行,咱们结婚是大事,总要有点纪念,就买了一块手表,戴了好多年。”胡正民说,“再要买,我媳妇就不要了。她说咱们结婚过日子,以后有需要的时候,再慢慢添。两家老人也都没什么要求和意见。”
婚后,胡正民每天上班,张凤侠就做家务、忙农活,两人日常相处非常融洽,从未红过脸打过架。“一起生活,哪能没有点摩擦,但是都只是言语两句。两句一过,有时我让她,有时她让我,就过去了。”胡正民笑着说。
2009年11月,张凤侠遭遇车祸重伤,左脑切除,全身多发性骨折。胡正民心疼妻子,竭尽所能为妻子治疗,每天4点起床,烧水做饭洗衣服,为爱人捶背按摩,活动全身筋骨,数年如一日照顾,终有好转。
现在,张凤侠已经能够起来走一阵子了。“起来走的时候,很痛苦,只有坐在躺椅上能舒服一点。俺家人太好了,我也舍不得他,就看着他,跟着他一起往前走吧。”张凤侠看着在厨房忙碌的胡正民说。
张凤侠和胡正民育有一儿一女,两人都在2013年前后结婚。“女儿是自谈的,结婚时没对彩礼提什么要求。儿子结婚时,儿媳妇也没要什么。”张凤侠介绍。
“儿子结婚时,我跟儿媳妇说,给你几万块钱,你们自己支配,她也不要。”胡正民说,现在儿子女儿的家庭都很幸福,他认为组建一个家庭是需要磨合的,跟感情比起来,金钱并不是那么重要。“不能斤斤计较,结婚双方坐下来协商,不要伤感情。”
“彩礼不应脱离家庭经济状况”
王敦举也出生于1964年,他与妻子王秀丽于1986年结婚。当时,王敦举在县公路站养护工区工作,王秀丽是李集中学工勤人员。
两人结婚时的彩礼是一辆金狮牌小架自行车、一块手表、一身衣服。“当时两人都拿工资,这些彩礼加起来,比两个人一个月的工资多一点。”王秀丽说,当时政府补给粮票、煤、油,两人工作时又凑不到一起,常年吃食堂,花销很少。“婚后家具什么的,添得很少。就一台黑白电视机,还是孩子6岁时买的,花了600多块钱。”
王秀丽说,现在家家生活条件好了,需求也不一样了,但是彩礼的意义不应该有太大变化,不能脱离双方的家庭经济状况。“我两个女儿都是自由恋爱,结婚都没要彩礼。这个彩礼还是要男方心甘情愿,才有意义。如果男方确实没有那么多积蓄,硬逼着要彩礼,双方子女都会有压力,都会不痛快。”
“只要女儿过得好,彩礼方面我们不考虑。我们还得想法帮他们生活得更好。”王敦举表示,他们那个年代的时代特性,决定了不会有“天价彩礼”出现。现如今,生活压力大,房贷、车贷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更不应该在彩礼上设置障碍,影响小家庭的运转。“不能让孩子结婚前还要多一个名叫‘天价彩礼’的包袱,这不管是现实生活,还是在精神方面,都太沉重了。”
总监制丨鲁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