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睢宁新闻网!
关键字搜索

政声 | 宋乐伟:牢记嘱托 勇毅前行 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徐州图景

时间:2022-11-12 17:39来源:北京西路瞭望 作者:睢宁新闻网 点击: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在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⑨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催人奋进,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蓝图催人奋进,奋斗正当其时。我们将从政治的高度、战略的深度、全局的广度,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上下功夫,深刻领会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的使命任务,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让中国式现代化在徐州大地充分展现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 

 

一、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交出新的合格答卷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不仅揭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更指明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只有深入领会蕴含其中的真理伟力,才能更好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视察就来到徐州,围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并深刻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年来,我们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不移用新发展理念指引发展实践,大力推进产业、城市、生态、社会“四个转型”,推动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徐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市经济总量迈上8000亿台阶,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占比分别提高10.6和23.8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下降34.5%,实现老工业基地向国家产业转型示范区的华丽转身;城市功能品质、辐射带动力显著提升,荣获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实现资源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的加速转变;累计完成采煤塌陷地治理28万亩,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省领先,实现“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精彩蝶变;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全国平均,62.8万低收入人口提前脱贫,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的大步跨越。

徐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充分印证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断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充分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

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加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路线奋勇前行。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对江苏“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从徐州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出发,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鲜明主题,以建设高能级城市为战略牵引,以创造高品质生活为重要目标,以实现高效能治理为坚强保障,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面建设体现“强富美高”实践要求的现代化强市,交出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徐州指示精神的现代化建设答卷。

 

二、坚定不移建设产业强市,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工业立市、产业强市”鲜明导向,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产业支撑,推进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发展影响力再上新台阶。

着力培育“343”创新产业集群。健全 “工作专班+产业联盟+创新体系+要素支撑”的“四个一”推进机制,加快做大做强做优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三大优势创新产业,着力培育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四大新兴创新产业,推动精品钢材、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三大特色创新产业加速提档升级,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强产业挺起可持续发展“硬脊梁”。

着力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实施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建强云龙湖实验室、细胞治疗药物创新中心、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地等重大载体,大力构建“1+3+100”高能级创新矩阵,高水平构建辐射周边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探索生态修复新模式,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实施总投资225亿元的84项生态修复项目,抓好采煤塌陷地和工矿废弃地修复,持续擦亮“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生态名片。加快推动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着力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全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激发体制机制改革新活力,实施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生态治理、社会保障四大行动,创新投融资、多元治理等系列机制,久久为功蹚出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子。

着力打造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不断在项目建设、产业集聚、改革开放、企业培育等方面发力突破,努力保持快于全省、好于周边的发展态势,力争2025年经济总量跨入万亿城市行列。全面增强各类平台载体功能,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打造汇聚高端资源要素的“强磁场”,推进形成人才纷至沓来、资本竞相涌入、项目加速集聚的发展景象。把优化营商环境与开展“敢为善为、务实落实”作风大提升行动结合起来,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徐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标识。

 

三、坚定不移推进协同发展,全面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徐州是国家确定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我们将抢抓当前面临的叠加机遇,全面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引领带动淮海经济区洼地崛起。

更高站位谋划中心城市发展。聚焦省委省政府赋予徐州的城市定位,自觉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对标一线城市,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质、彰显城市特色,加快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双向开放高地,加快把规划定位变成实际地位。

更高标准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公铁水空多式联运,形成内畅外联的交通网络。抓好金融集聚区、综合性医院等功能性项目,提升中心商圈品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区域教育医疗高地,不断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和集聚辐射带动力。统筹城市更新行动和历史文脉保护,深入实施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抓好易涝积水点治理,打造纵贯城市南北的历史文化轴,形成历史与现代激荡交融、争相辉映的城市新风貌。

更宽领域深化区域合作。加快编制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全力争取国家层面更大力度支持,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能。抓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坚持主核带动、毗邻先行,共建“1小时通勤圈”“一日生活圈”。强化产业发展协作协同,搭建多层次产业经贸合作对接平台,共建区域大市场。推进社会事业共建共享,深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共创幸福美丽新淮海。

更大力度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以城带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渠道,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进一步提升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优化乡村基础设施布局,增加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四、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创造现代化高品质生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将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所急所盼所思所忧,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持富民为本,促进就业增收。加大就业培训、技能提升、创业扶持力度,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力争三年内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以上。持续推进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扎实做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深入实施中等收入群体扩围增收行动,进一步拓宽居民“四项收入”增收渠道,确保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

抓好参保扩面,完善社保体系。稳步推进全民参保,抓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即征即保、应保尽保,积极推进“15分钟医保服务圈”建设,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网。格外关注关爱困难群众,做好助残、救孤、济困、优抚等工作,持续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困境儿童等群体保障标准,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突出生态惠民,推进绿色共享。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提升全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回报人民群众。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深化全国“无废城市”建设,确保环境质量改善幅度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注重提质提标,强化公共服务。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入推进卫生强基工程,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健康徐州。抓好“一老一小”工作,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着力建设老年友好型、儿童友好型社会。

 

五、坚定不移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

深入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提升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不断深化法治徐州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徐州。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入抓好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提升行政执法效能。提高公正司法水平,加强司法权运行监督制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系统完善社会善治模式。深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创建,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完善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做好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全面提升社会和谐程度。深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创新实践,持续打响“有事好商量”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徐州品牌,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积极推广“马庄经验”,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科学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深入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着力营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深入推进“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重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持续提升群众安全感。扎实做好疫情防控,从严从细抓好安全生产,有效化解债务、金融、舆情等各类风险,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六、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新征程上,我们将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把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为建设现代化新徐州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突出政治建设首要任务。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更加自觉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锻造堪当重任干部队伍。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加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化解风险等能力塑造,着力锤炼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切实把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打造坚强有力战斗堡垒。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实施党建强基提升行动,强化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常态长效开展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工作,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扎实推进“敢为善为、务实落实”作风大提升行动,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问题,以零容忍态度反腐肃贪,推动“四项监督”贯通衔接,更好实现“三不”一体推进,打造“清风徐来”廉政品牌。

(宋乐伟系徐州市委书记)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