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工作量大、时间紧,为了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李集镇张刘村姚为君会计每天都是早早起床就开始工作,简单的早饭是几根油条加上一杯热水,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就把早饭带到村部办公室,空出手来就吃两口。
尽管今年已经67岁,但做起事来姚会计确实是一个认真的人,每天,在入户登记工作开始前,姚会计都会先对照摸底表对今天计划要登记的户进行核对,确认每一户应该是普通户还是规模户,准备好相应的登记表,安排好时间、路线和具体负责的普查员。
入户前要安排好工作,姚会计不放心,几乎每天开会的时候都要让大家拿着登记表再次强调一下注意事项,姚会计说登记工作的重要性他心里清楚,也要让普查员清楚,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
苏北的冬天是寒冷的,乡村的道路上除了裹得严实着急赶路的人也就见不到几个人了。姚会计心里清楚,天再冷工作还是要做的,农业普查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登记工作必须要切切实实入户,如果登记数字马马虎虎搞不清楚那么农业普查也就失去意义了。
在张刘村工作了一辈子,姚会计和每家每户关系都不错,入户的时候常能看到人家热情地给姚会计让座、搬凳子、倒水、递烟等。
来到这户人家时间尚早,正赶上老两口吃早饭。相互间招呼两句姚会计就开始拿出登记表填写起来,姚会计边问边写,老两口也是边吃边说,没把姚会计当外人,一户登记表就这样在一问一答中填写完成了。
姚会计身体并不十分好,嘴上常常说不再抽烟了,但是手却控制不住,手里一拿住烟就不自主地要点上抽两口。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今天计划访问的住户并不在家,这次农业普查的每名普查员对于这种情况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应该说这种情况是必然会发生的,每家都有各自的工作要做,不会专门等着普查员来入户登记,普查员都理解,所以有时候要完成一户的登记工作需要普查员前后跑上四五次。
接下来走的一户家庭条件比较好,家里盖起了两层小楼,买了小轿车,农家人对小轿车爱惜,不开时就停在屋里。
姚会计问起问题来一丝不苟,农户回答起来也仔细认真。姚会计说现在农村要比以前好太多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家家盖起了小楼,同时农村道路也拓宽了,农村的垃圾也集中清理了,农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上午的工作告一段落后姚会计便匆匆回到家中吃午饭,老伴已经把饭做好。姚会计家并不富裕,家中陈设略显清苦,午饭也是简简单单,姚会计已经习惯这种朴素的生活,近古稀的年龄也使得他在物质上没有甚高的要求,只有心中坚守的依然没有放松。
午饭后不多久姚会计就又开始工作了,对照摸底表查看核对登记信息,下午还要走访几户人家。家中的这面墙上钉着三张地图,一些人或许很难理解,这也许是姚会计把家也当做工作的地方,把工作和生活合为一体的缘故吧。
在姚会计的带领和影响下,张刘村的每名普查员都认认真真,入户登记时按照登记表的内容仔细逐项询问户主,按要求填写每一项表格。有时姚会计不放心,也会在旁边指导指导,发现问题后及时纠正。
姚会计说,在这次入户登记过程中,有相当部分人家在附近务工,白天家中无人,虽然有用电话预约,晚上上门等方式,但是仍然有些户需要多次上门才能完成登记工作,需要普查员额外付出很多时间。还有部分人家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对一些情况不了解而不能给出相关登记信息,需要电话联系家人,也给普查工作带来了不小困难。
每天入户登记完成后,姚会计都会把今天所有的登记表进行汇总和检查,看看登记表里填的完整不完整,数字是不是符合实际,指标间的逻辑关系是不是准确。姚会计真是做了一辈子会计,从1980年做生产队会计,到1999年联队会计,再到现在的张刘村会计,姚会计对全村每家每户情况一清二楚。他一辈子都没离开脚下这块土地,也一直爱着脚下这块土地。
姚会计年龄大,眼睛已经看不太清楚,需要戴着老花镜,尽管PDA录入工作已经交给村里的年轻人做了,但是倔强的老姚也要试一试,用他自己的话是:“我自己都不会,怎么教别人?”
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是姚会计写得一手好字,这与姚会计骨子里的勤奋和认真是分不开的。身处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里,姚会计深深感到如果自己不提高就跟不上时代了。在这次农业普查的各项工作中常常离不开电脑,不论是前期的摸底还是后期的PDA录入,姚会计都亲力亲为,学习打字、学习EXCEL、学习用QQ和微信。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使用电脑是件自然的事,但是对于一个67岁的老人这些当然不简单,每次录入都会花费姚会计很长时间,而姚会计也常常工作到夜晚。
一天工作结束已到傍晚,作为普查指导员,姚会计会召集大家在村部集中,说一说今天入户登记情况,听听普查员还有什么问题,遇没遇到困难,当然也会说些鼓励的话,天气冷让大家注意身体。


5U0$JW~EQ.jpg)


[N.jpg)
_T0KK(RU%T0){_ICP6UQY5.jpg)

)UY_CK}}}RZ{2V40.jpg)



0_`O{OJUTT.jpg)


V)Q]J.jpg)

(陈黎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