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天气微凉。睢宁县恒吉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前的千亩水稻示范田一眼望去,金黄的稻穗籽粒饱满,长势喜人。徐厚前正弯着腰穿梭在水稻田间,仔细查看水稻的生长及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今年66岁的徐厚前,目前是睢宁县恒吉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生产的管理人员。6年前,他还是一名靠天吃饭的传统农民,居住在破旧杂乱的“农村房”。徐厚前从在自家几亩地上耕种,转变成为合作社的一名管理人员,仅用短短几年时间,他的收入也翻了几番。
“以前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承包的5亩地,除去种子、化肥、农药等成本,一年的净收入也不过3000多元。”回忆以前的生活,徐厚前深有感触。
2011年,徐厚前将家里的几亩承包地流转给了村里的合作社经营,每亩地年租金850元。同时,他还在这家合作社里打工,每年能有一万多元的收入。
有着20多年水稻种植经验的徐厚前为人也很忠厚,2012年,被合作社从放水工提拔成了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每到播种和收获季节,他通常要到周边村去找些村民来从事起秧、打药等农忙活动。徐厚前告诉记者,从育苗到起秧、运输,至少要四十多人才能完成。而这其中每份工作需要的人数、每个人的职责和工作量,全都需要他一个人统筹安排。
相比之前种田的日子,徐厚前现在的生活富裕了很多。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一年,合作社会给他3万元的固定工资,再加上他土地的租金,一年下来,他家的收入将近4万元。
在做管理的这几年,徐厚前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管理能力,而且也见识了合作社规模经营的力量。近年来,由于合作社经营的土地不断增加,在生产中也不断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和科学管理水平。目前,恒吉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经营2300多亩土地,水稻种植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插秧和收割。
富裕了的徐厚前居住环境也获得了改善。去年,他在魏集镇徐庄村新建的湖畔槐园居住区,认购了一套50平方米的新房,现在正在装修。徐厚前感叹道,现在自己的生活和城里人也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