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任梦婷
开春后的睢宁大地上,处处洋溢着奋进的气息。天虹时尚小镇、鸿国女鞋研发生产基地、九旭海天药业创新中药、宁欣高强度紧固件、鑫茂半导体、巨电新能源等项目施工现场,吊架林立,各项目都在快速推进。
回首刚刚过去的2021年,睢宁的靓丽成绩单让人倍感振奋,这背后是决策部署,也是方法路径。
2021年2月18日,睢宁县工业立县产业强县转型发展大会上,县委县政府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工业立县、产业强县”战略,随后出台了睢宁县《关于工业立县产业强县的实施意见》,擂响重抓产业项目、做强实体经济的战鼓,走出了“工业立县”立起来的道路。
睢宁“工业立县”立起来,立在实体经济上。
当前,睢宁“五园并进”“四主多特”的产业格局全面构建,“4+4”现代产业体系日益完善、“151”产业培育计划深入实施。导向的鲜明树立深入人心,体系的战略调整已初步完成,布局的精准重构已加速演进。
数据显示,2021年,睢宁规上工业增长20%,增速连续四个季度领跑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6%,其中30家龙头企业产值增长27.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工业用电量增长17.5%,增速均居全市前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增长58%,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数增长147%;跻身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县”“投资潜力百强县”“科技创新百强县”。
睢宁“工业立县”立起来,立在产业项目上。
当前,项目建设增量的快速崛起已充分显现、存量的全面转型已走深走实,质量的明显提升已蔚成风气,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已成为睢宁跨越发展的逻辑原点与核心驱动。
“1369”战略系统推进,大招商体系高效运行,全生命周期服务有力保障,“五个一百”年度任务较好完成,年度新签约重大项目141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0家,完成工业投资90亿元,新增工业应税销售收入118亿元,竣工工业项目88个,一期总投资55亿元的天虹高端纺织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随着太一光伏、普路通涡流纺两个项目的实施,睢宁将实现“1号工程”零的突破。
睢宁“工业立县”立起来,立在营商环境上。
当前,睢宁各项工作机制的优化创新已外化于行,服务的质量效率已深刻变革,要素的供给水平已大幅提升,速来办服务体系备受赞誉,“最多找一人”集成改革、“速六条”、“五原则五严禁”、“一次进门、联合体检”、不动产“速易登”等一系列创新精准务实,容缺审批、标准地出让、产业链长制、飞地经济等一揽子改革成效显著,全门类为企服务办结率、满意率分别为100%和98%,区域最优营商环境高地呼之欲出。
过去一年的实践已经证明睢宁“工业立县、产业强县”战略目标清晰、路径明确、抓手有效,产业发展也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向前。
初心如磐,笃行致远。我们要继续坚持“工业立县、产业强县”发展道路,全力推动睢宁从“工业立县”立起来到“产业强县”强起来。
走好“产业强县”强起来之路,需要我们用好三项改革办实事,深化“最多找一人”改革,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探索“轻执法”改革,全力营造既有力度、更有温度的执法环境。做到统筹项目推进效率变革与项目服务模式创新、统筹政策性资金、统筹要素保障与降本减负、统筹高端人才引进与企业用工输送“四个统筹”解难题。秉持用户观念、“亲清”观念、市场观念、法治观念、诚信观念“五种观念”护权益。该兑现的政策完整兑现、该履行的承诺尽快履行,绝不能让睢宁整体营商环境丢了脸面、失了根本。
走好“产业强县”强起来之路,需要我们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产业发展的第一支撑、第一动力、第一突破。睢宁将更加充分地发挥招商引资对产业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依靠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补足项目后劲、做实园区平台。
走好“产业强县”强起来之路,需要我们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内生动力、发展潜力。希望企业能够直面困难、敢于担当,力争做到产出够多、市场够大、投入够足、管理够严、效益够好。
产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城市强。奋斗“十四五”,睢宁将继续紧扣“工业立县、产业强县”战略目标,举全县之力抓项目,突破地标产业、抓实重大项目、做强园区支撑、激发招商战力,加快从工业大县迈向产业强县,让睢宁的经济发展加快实现高质量、现代化,奋力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县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