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睢宁新闻网!
关键字搜索

当前位置: 主页 > 本地 >

释放帮扶项目资产的“滚雪球”效应

时间:2022-09-01 08:51来源:睢宁融媒 作者:睢宁新闻网 点击:

记者  袁增德

 

核心提示: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召开全国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暨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执行进度调度视频会。睢宁县作为6家发言单位中的唯一县级单位,就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作了交流。

近年来,睢宁聚焦“农业大花园、农村大公园、农民大乐园”建设,构建“市场运营+产业发展+常态评估+动态调整”的帮扶项目资产管理模式,推动资金在“不缩水”的基础上“能增值”,实现了资产“滚雪球”式增长。

 

就业扶贫车间 增收稳定可靠

 

李集镇郝庄村村民张新英这两年着实感受到家庭生活条件的稳步向好,原因是她在李集镇饰品电商产业园的徐州常兴制衣有限公司找到了工作。

“家里老伴身体不好,到这厂里上班后生活就发生了变化,一年能收入四万多块钱,家里有了盼头。”张新英说。张新英所在的车间是睢宁县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的就业扶贫车间,这个车间还有30多名像张新英一样的防返贫监测户。

“我们工厂挂‘就业扶贫车间’牌子后,很多低收入户到我们工厂上班,政府也会给我们相应的奖励。接下来,我们还要吸纳更多的低收入户来这里上班。”该公司会计李伍玲告诉记者。

“李集饰品电商产业园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400万元,形成四栋扶贫固定资产,带动周边群众750人就业,其中防返贫监测户约60人,人均年增收4万余元。”李集镇专职扶贫工作人员彭晚晴说,目前园内拥有企业13家,“李集小饰品”产业年产值达到60亿元,园区年租赁收益440万元,实现了“资产化效益”。

我县坚持把帮扶资金用在最能出效益的地方,“产业发展”联合“带动就业”助力增值,重点投向高标准厂房、果蔬温室大棚、生态养殖基地等优质资产,实现帮促效益、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群众就业等多方面的提升。

 

帮促资金建大棚 农户收益翻了番

 

在梁集镇花卉产业园,该镇毛庄村村民沈艳的工作就是将多肉植物打包,在这里很轻松就把工作完成了,还能获得一份不错的收入。

“我是通过毛庄村微信群看到村支书发的招工简章后过来报名的,这里给我们100块钱一天。”村民沈艳高兴地说。

梁集镇乡村振兴办公室负责人朱彩永表示,梁集花卉产业园目前带动就业280人,其中附近的、本镇的低收入户大约有30人在这里打工,工资实行按天结算,一天有70元到100元不等,每月可增加他们家庭收入近3000元,该项目是帮促资金投资。除此之外,该镇还利用帮促资金建设了葡萄种植大棚、火龙果种植大棚等,全面覆盖防返贫监测户的就业需求。

“梁集镇以镇级兴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农业类企业和种植大户,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经营模式,取得收益后分配到相关村,以此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经有三个村以此实现超过4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朱彩永表示。

 

帮扶项目出效益 资产红利钱生钱

 

为了让帮促项目多多发挥效益,我县还积极探索“合作找市场”,以“政府引导”搭配“国企主导”稳增值。将全县经营性资产托管给县镇两级国有企业,由企业负责资产发包、物业管理、租金收缴、损坏维护等,全面释放资产的经济价值,让资产在市场运营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21年,全县经营性帮扶项目资产收益3325万元,收益率达6.81%,其中由县属国有企业管理的16个资产,收益2139万元,收益率达9.77%。

同时,我县还积极让帮促项目产生的“红利再投资”,“存量收益”转化“增量资产”固增值,真正让经营类资产发挥“钱生钱”效应,在“保值”基础上实现长期可持续增值。2021年以来,全县统筹资产收益2520万元,建设畜禽养殖基地、农产品仓储等7个项目,年收益超过200万元,带动就业900余人。近十年,全县共整合各类帮扶资金,形成门面房、标准厂房、光伏、温室大棚、生态养殖基地等收益性资产185个,年收益率均在6%以上,目前总资产估值5.11亿元,增值率6.92%。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