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付方方
7月5日上午,记者来到官山镇黄圩社区徐玉华的家,远远就听到孩子们的欢笑声。走到跟前,已经85岁高龄的徐玉华正满脸笑容,看着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带着孩子们在家门口玩耍。休息时,官山镇志愿者会向孩子们宣传暑期安全知识,徐玉华会娓娓讲述发生在黄圩的红色故事……他们的陪伴和关照,让村里留守儿童的暑期生活过得快乐又有意义。
徐玉华家里放着多张课桌,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看上去更像是一间小教室。从2006年开始,徐玉华在自住房内创办了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18年的时间里,这方小小天地撑起了无数孩子的求学梦。
徐玉华于1956年成为乡村教师,1997年退休,教书育人早已刻在了他的骨血里。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大都在外打工,留下孩童跟着爷爷奶奶在家生活。每逢节假日,周边不少孩子都抱着作业找他问问题。
“我之所以开这个班,是因为身边有太多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爷爷奶奶不会辅导孩子学习,都干着急帮不上忙。”最晚的一次,一名留守儿童晚上11点跟着爷爷奶奶敲开了徐玉华家的门,这让徐玉华很受触动,决定在家中开办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为留守儿童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起初,很多人对他的举动存在误解,认为徐玉华此举是为了名利。徐玉华没有为自己辩解,只是踏踏实实用行动证明初心。“我只要做好我该做的事情,问心无愧,不去在意其他人说什么。”徐玉华的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不仅分文不取,他还自费为孩子购买学习用品和活动器材。为学生辅导作业时,如果遇到不会的新知识,他就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再讲给学生们听。渐渐地,前来的学生越来越多,开设的科目也变得丰富起来。对于徐玉华的公益之举,他的家人也都给予了很大的理解和支持,一起帮忙照看孩子,打扫环境卫生……
“每年暑假我都会把孩子送过来,孩子喜欢这里,我们也放心。”学生家长王梅告诉记者,大家对徐玉华一家的付出都看在眼里、敬佩在心里。而徐玉华自己却不觉得辛劳。徐玉华说,能够教育孩子,帮助他们以后有更好的发展,能为社会作贡献,就是他最大的幸福和欣慰。
18年如一日,徐玉华的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就这样开办至今。在节假日,徐玉华还给留守儿童义务授课,讲述革命故事,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的深厚情怀,教育他们赓续红色血脉,当好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所辅导站被徐州市关工委授牌“小海燕课外辅导站”,市妇联授牌“向日葵读书点”。
近两年,徐玉华因身体原因住了院,导致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暂停了两年。待身体康复一些后,今年他又如期办起了暑期课堂。官山镇政府和黄圩社区也对徐玉华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的开办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对接徐州团市委,最近几年都有大学生志愿者前来支教,镇里村里也会组织志愿者帮忙。”官山镇总工会副主席西传龙介绍,近年来他们给辅导站配了桌椅、安装了空调,并由社区承担电费,各方会继续努力保障这所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发展得更好。
“来帮忙的大学生志愿者教得特别认真,对孩子们也很有耐心。”已经85岁的徐玉华早已不能亲自授课,但是看到这么多年轻的大学生、志愿者加入进来,他又觉得无限欣慰。“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只要我活一天,我就尽量奉献一天。”徐玉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