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睢宁新闻网!
关键字搜索

当前位置: 主页 > 睢宁政协 > 文史资料 >

1984年故黄河开发

时间:2017-09-12 14:53来源:未知 作者:睢宁新闻网 点击:
  进入21世纪,省委、省政府对故黄河进行了深层次的开发治理。从2012年开始进行了新一轮的开发治理工程,至2016年年底,完成治理长度69.5公里,开挖中泓土方1650万立方米,完成两侧配套的建筑工程,共完成投资约5.73亿元。将黄河故道打造成集生态、旅游、开发于一体的清水走廊。根据故黄河治理工程总体规划,在开挖中泓土方的同时,交通部门在黄河大堤顶修建324省道,将故黄河全线贯通。形成以黄河中泓为核心,两侧滩地植果的现代农业观光带。在故黄河徐、淮大观光带之睢宁一段,为了同原有的古下邳景点相衔接,黄河治理工程中又重点打造房湾湿地和黄河闸湿地两个景观点。在湿地景点带动下,故黄河一线成为名符其实的旅游观光带,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峰山四闸和闸河遗迹考
王保乾
 
  当今睢宁人大多知道黄河曾经流过县境内,但是对峰山四闸知者甚少。其实峰山四闸是黄河流经睢宁时在县内建造的唯一一座水工建筑物,峰山四闸和闸下游形成的闸河是一组配套的水利工程。黄河从上源夹带大量泥沙,日久便河泓变小,河床渐高,汛期经常洪水冲破河堤,泛滥成灾。至明末清初,灾害频频发生,黄河沿岸人民深受其害。清代康熙年间,治河能臣靳辅,为减少灾害,采取“分流杀势”的治河方略。即沿黄河两岸建若干减水闸,在汛期黄河高水位的时候,为减轻水势,人为的开闸向黄河外放水分流。当时江苏境内建减水闸30余处,作为汛期水涨时的分洪闸。闸下的流道就是分洪道,古称闸河。在睢宁峰山建四座分水闸和一条滚水坝,闸下有闸河。在黄河南岸与峰山闸同时兴建的还有砀山县境内的毛城铺减水闸、徐州西王家山天然闸和十八里屯闸,其工程布局形式都大体相同。
  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工程早已不复存在。为找寻当年的工程踪迹,原县文化局副局长单一华,曾多次寻访古代水利工程遗址。2015年9月28日有单一华、徐俊伟(县水务局副局长)和我三人一同到峰山寻访峰山四闸遗址。对照有关史料,遥想当年工程雄姿,觉得黄河流经睢宁唯一一座建筑工程,和该工程对睢宁一系列的影响,有必要系统整理予以记之。
  
一、峰山四闸
  ⒈峰山四闸布局
  峰山紧靠黄河南岸,旧志把峰、太、龙、虎四山统称为“风虎山”。从西向东排列:龙山、虎山、峰山(史称风山)、太山(有史料写成泰山)。峰山和太山较高,龙山和虎山相对矮小。
  旧志载,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睢宁县西北65里峰山西南,左有虎山,右有龙山,就山开凿建减水石闸四座,以减黄(水)合睢(水)入淮(水)。头闸在西以次而东,减水闸下有“闸河”。
 
    峰山四闸平面布局图(摘自清光绪年间“睢宁县山川集社全图”)
    从“峰山四闸平面布局”图中可看出四座山的排列位置,山下有五、六条线条,表示四座闸和一条滚坝的下游流水道,最后合在一起汇成一条闸河向南流去。
  ⒉管理运用
    峰山四闸的管理使用,视徐州城北门志桩(立在水中的标尺)为准,决定峰山四闸的开闸时间和开闸孔数。如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奏请确定当徐城北门志桩长水至一丈一尺,开放头闸,水再加长再依次启发。
    徐州城的水情和峰山四闸的启闭如何互通信息,地方志没有明确记载。查另外一些史料可略知一二。如河南黄河志载,对黄河洪水的观测,水情的传递,早在明隆庆年间就有定规,即仿飞报边情事。摆设塘马,上自潼关,下至宿迁,每三十里为一节,一日夜驰五百里,传递水情。还有史料记载,利用管理堡房传递信息。清代国家设河道总督,在河道总督以下地方分道、厅、汛三级分段管理。汛下沿河建堡(铺)房。清雍正年间定为每2里盖堡房1座,设堡夫2名,日夜看守。堡房树有旗帜,如遇紧急险情,以倒旗为号。上一堡倒旗,下一堡接着把旗放倒,再向下一个堡传递信息,如此堡堡相传。白天以旗为号,夜间则以明火为号。
  ⒊峰太滚坝
  峰山四闸经过长时间使用后,由于黄河夹带大量泥沙,逐渐将闸体淤堵,影响分流水量,乃于闸外筑滚水坝,以备用时应急。滚水坝就是人为定一个坝顶高程,待黄河水涨高于坝顶可自由溢流出来,减少闸的开启和关闭过程。徐州以西的王家山闸和十八里屯闸,也在同时期建滚水坝,但该二处是在闸上游筑坝,两级放水。即黄河水高涨时,先从滚水坝溢水,再经闸孔排出入闸河。而峰山四闸是在闸外筑坝,抛开四闸,水从坝上溢出后直接流入闸河。这种闸外建坝是利用当地有利地形,更为科学。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黄水过大,头、四闸久闭不启。于是在于峰、太两山间约长六十余丈(约200余米,因古之丈不知和现代尺寸是否吻合,只是粗略估算,下同),就势作滚坝,水由坝下注达二、三两闸。此时头、四闸已废。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改为滚坝,南北宽二十五丈(约83米)为坝口,东西长八十六丈(约287米)为坝身,名曰峰太滚坝。显然此时闸已废,扩大滚水坝的标准,以满足分流要求。
  从上述不难看出,峰山分流工程使用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用四闸分流。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峰山建闸到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就势作滚坝,全部是以龙山和虎山之间四座闸作为分流工程。历时105年。
  第二阶段是闸、坝合用分流。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到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分流时是二、三两闸和闸东侧的滚水坝同时使用。历时29年。
  第三阶段是全用滚水坝分流。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北去,全用峰太滚坝分流。历时36年。
  以上三个阶段黄河峰山分流工程,总历时170年。
  ⒋闸坝遗迹
  经实地查看,现峰山一带遍布民房,树高林密,农作物漫山遍野,难以寻觅四闸痕迹。因峰山工程在使用第二阶段四闸已被淤埋,所以现在地表看不到当年的四闸。建国后多年开采石料,龙山、虎山也不再突出地表。峰山、太山依然屹立,当年的峰太滚坝上的石材早已被拆毁,坝亦不见。但峰、太两山间一条长长的沟壑尚存,应是当年峰太滚坝的流道。虽年代久远,但沟壑中裸露的大大小小的石头,似有长期水浸冲刷的痕迹,使人看了很有沧桑感。
 
二、闸河
  ⒈闸河遗迹
  闸河从峰山向南,经曲头庄,乔山西,丁山西,土山东,刘湖山东入灵璧境达古睢水(后称濉河)。
  上世纪80年代前,闸河滩地尚有迹可循。当时徐淮路(现104国道)北侧、双沟和王集交界处有个徐店子庄,该村庄东侧南北方向有一条线高地,这便是老闸河的西堤。此南北方向老大堤是睢宁废黄河以南的排水分水岭,该分水岭以西双沟南部的排水入濉河,属濉唐河水系。分水岭以东的县内大面积排水入安河,属安河水系。
  上世纪80年代前徐淮路以北老闸河滩地和滩地两侧一片荒凉,盐碱地多,土地脊薄。从80年代初被列入江苏省围垦项目,将苏塘片、马浅片、李埝片,重点进行垦荒改造,只几年功夫,沙荒变成良田。现徐沙河以北闸河已无明显痕迹,原滩地上现有一条双洋河,排水入徐沙河。
  徐沙河以南一段老闸河在岚山镇境内。1974年岚山公社疏浚闸河,以后又多次拓宽浚深,对岚山西部山区排水、蓄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段河道至今仍用“闸河”之名。
  ⒉睢宁人怎样看待闸河
  闸河自清康熙时历年开闸,田禾一空,沿河钱粮只好豁免。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迁,闸坝不开,数十里闸河才逐渐开垦成熟田,农民又开始交纳钱粮。分洪闸、分洪道,本是为了黄河分流杀势,目的在于保黄河、进而保运河这个大局。但对闸河所经过的地方,像黄河决口一样,又是一场灾难,人民又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睢宁峰山闸河不仅自身淹没良田,而且像黄河一样日久淤高,两侧也常决溢成灾。闸河自身淹没良田钱粮豁免,闸河两侧决溢成灾,只有农民自吞苦果。
  保黄是国家大局,地方承担分洪风险是小局,小局只能服从大局。但小局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时,也会生出种种突发性的矛盾。闸河修守寻防,历次堰工培浚,皆系民办民守,由地方群众负担。据载,清道光年间,马浅人周敦恺(辛亥革命烈士周祥骏之祖父),为救乡民,因动用皇料堵塞闸河埝,坐狱三年。所谓皇料实际是国家为黄河抢险而储备的防汛器材和物资。当闸河出现险情时,因群众一时拿不出抢救物资,拿尚未使用的皇料来应急,情在理中。但违反了国家专材专用之法,所以被治罪坐狱。国家之法只在维护黄河,而闸河之害不在国家保护之内,由睢宁地方负责。因此后来形成国家之法使马浅人周敦恺坐狱而徐州有地方官极力为周敦恺开脱罪责的局面。而地方群众呢,因周敦恺保护了他们的利益,当然是站在周敦恺一边。
  当时有睢宁地方文人朱之承作《闸河吟》,表示对建峰山闸持否定的态度,最能代表当地人民的心声。该文言“神州赤县皆王土”,认为分洪是顾此失彼的做法。一朝闸河放水“眼看桑田变沧海,尽教禾黍饱鱼腹。”令人目不忍睹。“年年田庐浸河流,年年打堤劳鞭扑。金钱半填胥隶装,岸头土价贵於谷。”令人无可奈何。生长在闸河沿线的人们,像生活在黄河边上一样紧张,每当汛期水涨,正如诗中所述,“幸不灭顶即云福”了。
 
闸 河 吟
峰山之阴数茎蓼,峰山之阳千顷菽。
山半当年辟作闸,涓涓之流潺盈掬。
大河日高山日低,数十年来几信宿。
审禹四海以为壑,白圭邻国半鱼肉。
神州赤县皆王土,丁田一一列版牍。
五六之月赤日昃,南亩挥锄汗如沐。
一朝闸放河水来,号天搓手不能筑。
眼看桑田变沧海,尽教禾黍饱鱼腹。
埝微水激势建瓴,风狂浪猛如驰谷。
平陆高原总望洋,幸不灭顶即云福。
年年田庐浸河流,年年打堤劳鞭扑。
金钱半填胥隶装,岸头土价贵於谷。
水来依旧付洪波,漂尽田家麦十斛。
但得一稔充饥肠,那复更计三年蓄。
指日闸放堤又开,催筑枉自勤民政。
    
  为减少黄河决溢成灾,实行黄水分流,对黄河沿线人民是有益的,其中睢宁也是受益的地区。但是峰山四闸分流以后,对闸河沿线人民而言,没有利益只有责任。黄河流经睢宁661年(有史料记载为727年)中,其后期峰山四闸分流的170年,无疑是雪上加霜,给地方增添更多的苦难。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