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乾
黄河曾流经睢宁数百年,所以会有现在横贯睢宁北部的故黄河,俗称废黄河。黄河的前身是泗水,要理清故黄河的事,必须从泗水这个源头说起。
一、泗水
古代的河流称“水”,如黄河叫黄水,淮河叫淮水。泗水就是一条河流。
古籍载在南宋前,泗水又名清水、南清河。源出山东泗水县陪尾山,因上游四源并发而得名。泗水经曲阜西流会洙水、荷水(济水分支),经兖州南流至彭城(今徐州),西会古汴水,至下邳(今睢宁古邳镇附近)纳武原水、沂水,至下相(今宿迁)南纳睢水,至淮阴(今淮安)杨庄汇入淮河。
1998年江苏省水利志记载为:泗水源于山东省沂蒙山区,古为淮河支流。泗水经山东省曲阜、兖州南流至徐州,西会古汴水。至下邳东会沂水,至宿迁西纳睢水,至淮阴杨庄汇入淮河。现今徐州至淮安故黄河,大体上就是古泗水的流道。
泗水有多条支流汇入,其中以汴水影响最大。汴水,又称汳水、丹水(商丘以下汴水亦曾称获水)。自河南鸿沟,东流经今开封、商丘、萧县,于徐州城东北入泗水。
当年睢宁境内东西横贯两条河,北有泗水,南有睢水。睢入泗、泗入淮。睢泗之水排泄通畅,泗水又是沟通黄、淮的重要运道。古淮泗水系长期处于安流局面,南宋初年黄河夺泗后,这种安流局面被打破,水利系统、生存环境乃至整个社会经济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黄河夺泗
黄河从上游夹带大量泥沙,入河南境内后大量淤积于河内。久而久之河槽变得窄小,每遇大洪水黄河容纳不下,洪水便破堤而出寻找新的出路。古载历史上黄河有多次大的改道,其中黄河夺泗水的流道,就是较大的一次。
黄河夺泗经过较长时间的渐变过程。南宋初期六十多年中,黄河五次夺泗,其中有的是天灾,有的是人祸。
南宋建炎二年、或金天会六年(1128年),东京(今开封)留守“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决口地点在李固渡(河南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以西,自鱼台以北入泗水在沛县北进入江苏南下,经徐州、邳州(今古邳)、宿迁、淮阴、安东,从云梯关入海。自此黄河泛道开始南移。
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年),黄河在李固渡决口,河水十分之六南流入泗,河势南移。金世宗大定二十年(1180年),黄河在汲县和延津东埽决口,河分三支入泗,由泗入淮。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黄河仍分为三支均至徐州入泗水下泄,这时黄河遂失故道,夺泗夺淮已趋明显。此三次黄河夺泗在徐州以上虽是多支分流,但徐州以下都是经睢宁、宿迁一线的泗水流道。
黄河大规模南泛,长期侵泗夺淮入海,始于1194年(南宋绍熙五年),黄河大决于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境),主流凶猛南下,洪水主溜由封丘循道汴水至徐州入泗,至淮阴(现淮安)全面侵占淮河入海水道。至此黄河侵泗流道基本固定,这就是史上有名的“侵汴泗、夺淮河”,即侵占汴水、泗水流道,夺淮河的入海水道。
其实南宋初年黄河夺泗都与以水代兵有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高宗赵构南逃。东京留守杜充,于滑县李固渡决开黄河自泗入淮,是以水代兵阻止金兵南下。自此黄河泛道开始南移,是人为造成的祸害。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南宋绍熙五年,河决阳武故堤,造成黄河长期全线侵泗夺淮。这次黄河决口看似天灾,实与人祸有关。过去黄河虽屡有溃决,总是随决随塞,堵塞时间虽有长短,但没有不塞的。此次溃决,金人统治者非但不加堵塞,反乘势利导。以宋为壑,宁愿河向南决,而不欲其向北。其目的是阻止南宋北上,造成南北分治的政治局面。
三、黄河流经睢宁究竟是多长时间
清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铜瓦厢(河南兰考县北)黄河再度北徙,经山东利津入渤海,自此黄淮分离。1855年是黄河流经睢宁的终止年限,这是很明确的。至于黄河流经睢宁是多长时间,因黄河开始夺泗时是多次形成的,夺泗起点说法不一,那么黄河流经睢宁多长时间说法也有不同。
一说727年。国家设在郑州的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有关资料显示,黄河夺淮起始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杜充决河。所以睢宁、下邳一段黄河夺泗时间应该从1128年算起,其黄河流经睢宁时间应为727年。
一说661年。国家设在蚌埠的淮河水利委员会(简称淮委)出版的《沂沭泗河道志》显示,1194年是“黄河长期夺泗夺淮的开端”。史载黄河有六次大的改道,因1194年是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淮委认为是黄河夺淮的形成。从1194年算起到1855年,黄河流经睢宁应为661年。因地处淮河流域,现代版的江苏省水利志、徐州市水利志、睢宁县水利志都采用淮委的“661年”的统一说法。
史载黄河六次改道,第四次是1194年,此时黄河流道分两股,南股即是夺汴泗水道。整整300年以后第五次改道,即明弘治七年(1494年)(另有载是明弘治八年即1495年)筑黄河北岸360里太行堤,正流全侵汴、泗,入淮。这一次是人为地治理,北股黄河流道筑堤阻断,黄河之水全部走汴泗水道。从此可看出黄河夺泗661年间,前300年是部分黄河水流经睢宁,后361年是承受黄河全部来水。根据有关资料统计,黄河流经睢宁661年间,在睢宁决口成灾共51次,在前300年只发生过2次,其余49次全发生在后361年,平均7.4年一次。其间有睢水被黄河洪水冲决淤埋,迫使向南安徽境内改道;古下邳地震后因河决花山,下邳城沉陷而泯灭;睢宁县城两次洪水淹没,淤埋于地下等等。睢宁多灾多难的361年,水系大乱,地形地貌巨变,耕地、人口锐减,经济全面萧条。
四、故黄河
清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铜瓦厢(河南兰考县北),黄河向东
北方向徙去,原东流遗留的河槽即成为今天的故黄河。黄河虽改道北去,此后睢宁人民并没有因此而轻松。故黄河上沙滩荒地、汛险和干旱同时存在,沿线人民仍不得安宁。
黄河流经睢宁六七百年,河床逐年淤高,废弃时滩地平均高出两侧地面4~5米,成为一条悬河。宽阔的故黄河是一条独立水系,要承担上游河南、安徽和江苏徐州的滩地洪水。原来黄河决口处,堤坝薄弱,长期成为险工地段。像县内的尚坝、可怜庄、马浅、石碑、王塘、洪代庙、马邦、魏工等共10处险段,每年都要壅土固堤,汛期仍需组织专人看守。
1855年黄河北迁后故黄河上是沙滩荒地,杂草滋生,一片荒野。至1949年建国,94年间虽有人移居,但故黄河没有像样治理过。黄河两侧因历次决口多冲成低洼地,黄河改道后人们择高地而栖,纷纷迁居故黄河埝滩居住。谁知滩地虽高但“涝死怕旱”,每当旱年或干旱季节,不但赤地千里农作物难保,而且人畜饮水十分困难。滩地高而地下水位低,旱季地下水猛降,滩地井成为旱井,人们需要数里以外去取水。所以很长时间人们习惯称之为“废黄河”。
建国后为了改变故黄河洪、涝、旱、荒等灾害,做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变废为宝,因势利导,沿故黄河建引水涵洞和建蓄水库。故黄河中泓有水源,水面又高于河两侧地面,居高临下易于灌溉,沿线河堤上建7座引水涵洞。利用故黄河堤高于地面的有利条件,辅以人工筑堤,先后建成大小7座水库。汛期可拦蓄洪水,旱时可用水浇灌农田。1975年举办了一次尝试性的开发,1984年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治理,连续五年分段开发利用。通过五期中泓开挖,结合加固沿线10处险工险段,导水归槽、消除洪水隐患。将河滩土地18万亩进行了系统的水利配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省、市统一规划并多年实施,将故黄河中泓分成上、中、下三段各挖成平底,形成三个梯级,开辟了两个分洪出路(即两个分洪道)。从此故黄河滩地的灾害基本消除。
从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迁起,至1992年随着徐洪河工程施工,将故黄河魏工分洪道完工,使故黄河滩地最终有了正规排水出路止,历时137年。其中建国前94年未有治理,建国后连续治理了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