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睢宁新闻网!
关键字搜索

当前位置: 主页 > 睢宁政协 > 政协文件 >

黄河故道基本情况

时间:2017-05-17 00:00来源: 作者: 点击:

 

 

 

黄河由于流经黄土高原,大量泥沙俱下,导致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悬河”。历史上黄河泛滥频繁,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史载黄河历史上有六次大改道。

南宋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东京(今开封)留守“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决口地点在李固渡(河南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以西,自鱼台以北入泗水在沛县北进入江苏南下,经徐州、邳州(今古邳)、宿迁、淮阴、安东,从云梯关入海。自此黄河泛道开始南移。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有关资料显示,黄河夺淮起始于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杜充决河。1128——1855年,共727年。

南宋绍熙五年、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八月,“河决阳武故堤,灌封丘而东”入汴泗,至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河决铜瓦厢改道东流入大清河经利津入渤海。淮河水利委员会(简称淮委)出版的《沂沭泗河道志》显示,1194年是“黄河长期夺泗夺淮的开端”。因1194年是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淮委认为是黄河夺淮的形成。从1194年到1855年,黄河流经睢宁应为661年。

金世宗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黄河在李固渡决口,河水十分之六南流入泗,河势南移。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黄河在汲县和延津东埽决口,河分三支入泗,由泗入淮。金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黄河仍分为三支均至徐州入泗水下泄,这时黄河遂失故道,夺泗夺淮已趋明显。此三次黄河夺泗在徐州以上虽是多支分流,但徐州以下都是经睢宁、宿迁一线的泗水流道。

黄河大规模南泛,长期侵泗夺淮入海,始于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大决于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境),主流凶猛南下,洪水主溜由封丘循道汴水至徐州入泗,至淮阴(现淮安)全面侵占淮河入海水道。至此黄河侵泗流道基本固定,这就是史上有名的“侵汴泗、夺淮河”,即侵占汴水、泗水流道,夺淮河的入海水道。

从明初至明中叶,郑州下游河道变迁频繁,南北摆动,多股并存,迭为干流,极为紊乱。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黄河“决曹州双河口,入鱼台”。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黄河在原武黑羊山大决,分为三支,一支东流经开封,折向东南流,经通许、太康、淮阳,于沈丘入颍,循颍入淮,称为“大黄河”,一支仍走贾鲁河,因水流微弱,称为“小黄河”,另一支经阳武、封丘、菏泽、郓城,东北漫流入安山(今梁山县北)地区,淤塞了会通河。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黄河下游分为南北二股:南股决自孙家渡口(在今郑州市西北),夺颍入淮;北股决自新乡八柳树,经原阳、延津、封丘、长垣、东明、鄄城、范县等地,冲沙湾入运。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黄河在河南境内大决,分为南北数股,北决占全河流量的十分之七,南决占十分之三。南决自中牟至开封县界分成二股:一股由颍水入淮,一股由涡水入淮。北决正流东经今原阳、封丘、开封、兰考、商丘等地,东趋徐州入运,大体即贾鲁故河的流向,也即汴道。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刘大夏沿黄河北岸筑堤,西起太行山,东至东明、曹、单諸县,下尽徐州,亘360里,史称太行堤,正流全部侵汴泗入淮河。为分减黄河水势,疏浚汴道入涡、入颍、入睢。

此间,黄河泛道主要有五支:南路二支,一是由涡河入淮,一是由濉水入泗入淮;东路三支,一是由贾鲁故道经徐州小浮桥入泗入淮,二是由曹县向东经沛县飞云桥入运,三是从曹县再分一支由今鱼台入运。

黄河多沙,多支分流,“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结果造成分流诸道纷纷淤塞,并因“南行故道淤塞,惟北趋渐不可遏”。具体表现为尾摆不断北移,将黄河之患转移到洪泽湖。

到万历年间,河道基本固定,大体沿贾鲁河道入泗夺淮入海。

清初,决溢频繁,但未发生过大的变迁,只有局部改道。清后期,经济衰退,河政腐败,黄河失于治理,河道淤积愈来愈严重,河床抬高地面平均4——5米,已成悬河,导致黄河第五次大改道。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大决,夺大清河入海,留下现在的黄河故道。

黄河改道后,原兰考铜瓦厢以下河道成为故黄河。其河道主要经四省八市二十八个县(市、区):

河南省:兰考、民权、宁陵、虞城、商丘市梁园

山东省:曹县、单县、鱼台

安徽省:砀山、萧县

江苏省

徐州市:丰县、沛县、铜山、鼓楼区、云龙区、睢宁、

宿迁市:宿城区、湖滨新区、市开发区、洋河新区、泗阳、

淮安市:清河、淮阴、楚州、涟水

盐城市:响水、阜宁、滨海等地。

 

 

 

乡愁文化研究会

2017年4月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