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睢宁新闻网!
关键字搜索

当前位置: 主页 > 睢宁政协 > 政协文件 >

关于建立“黄河故道县(市、区)级政协联盟”倡议书

时间:2017-05-17 00:00来源: 作者: 点击:

尊敬的          县(市、区)政协:

同住一故道,同饮一河水,同怀一河情。

明清黄河故道是1128年黄河南泛侵泗夺淮入黄海、至1855年北徙山东利津入渤海后形成的“地上悬河”,历时727年。桀骜不驯的黄河,在苏鲁豫皖大地无尽的肆虐,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南宋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东京(开封)留守杜充决黄河以阻金兵”, 自此黄河泛道开始南移。南宋绍熙五年、金章宗明昌八年(公元1194年)八月,“河决阳武故堤,灌封丘而东”,凶猛咆哮的黄水直扑山东梁山泺后分南、北两派夺路而走,北派寻济水下利津入渤海,南派侵泗夺淮;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黄河再决开封金龙口,北因太行大堤阻挡,黄水全部进入泗水夺淮入海;清朝末年经济衰退,河政腐败,黄河疏于治理,河道淤积愈来愈严重,河床抬高地面平均45米,已成悬河,导致黄河第五次大改道。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兰阳县(现兰考县)铜瓦厢决口后,夺路大清河,经利津入渤海。自此,西起河南开封市兰考县,东至江苏盐城滨海县入海口,全长730公里,贯穿苏鲁豫皖四省八市二十五个县(市、区),就成了黄河故道。

明清黄河故道,由于受历史和自然条件影响,至今仍是发展较为滞后的“短板”和贫困带。黄河故道是一条历史文化长廊。沿线地区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是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革命的摇篮,更是农耕文化源生地;黄河故道是一条可供综合开发利用的资源宝库。它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良好的生态背景、厚重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旅游资源、特色农业有一定基础,具有极大开发潜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缺失黄河故道文化的黄河文化是不完整的。当下适逢盛世,古老的黄河故道又迎来了大开发的新机遇,故道沿线各地都以极大的热情,开发利用黄河故道宝贵的资源、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结构,以期实现快速崛起、跨越发展,并业已取得显著成效。勿容讳言,由于个别地方不能科学保护合理开发故道,致使将黄河故道这辆承载了沉甸甸的传统文化的大车被无情地摧毁:独特的故道地形地貌被人为破坏,故道沿线古村落、古老建筑和传统文化被无情丢弃,故道风土民情在不断地消失,弘扬、保护、挖掘、开发利用黄河明清故道文化已刻不容缓,时不我待。

习总书记提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们要以乡愁为纽带,搭起历史走向未来的桥梁,要以黄河故道为平台,建立故道文化研究交流机制。为留住故道文化根脉,政协睢宁县十五届委员会特发起倡议:建立“明清黄河故道县(市、区)级政协联盟”,构建故道沿线28个县(市、区)合作发展新机制。

政协联盟将顺应新形势,发挥县(市区)政协的独特优势,围绕明清黄河故道文化保护、挖掘、开发利用,服务当地党委、政府工作。倡议搭建一个联系协作新平台。将建立28个县(市、区)政协间联系协作会议机制,设立理事单位和协作单位。每年召开一次例会,沟通协商、互通互学各地好经验好做法;倡议出台一个《“明清黄河故道文化研究”五年行动方案》。充分挖掘、整理当地故道演变、影响、乡村概况、居民姓氏等故道文化资源(包括物产、民风民俗、风物纪实、传说故事、诗词歌谣、人物轶事、遗址遗迹、两岸地名、现代设施等);共同推介宣传明清黄河故道文化。通过创作一首故道之歌、摄制一部故道文化风光影视、编写一套故道文化的图书(或志)等,采取多种传媒手段,大力提升明清黄河故道文化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筛选推介一批故道文化、生态重点建设项目。每年根据各地实际,以政协相关渠道向当地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并通力协作和当地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打造一批重点精品工程,做好良好的答卷;努力争取将明清黄河故道文化在省、国家立项。故道沿线各兄弟县(市、区)政协进一步凝聚共识、通力协作,努力争取将明清黄河故道文化在省、国家立项,最大限度放大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政策利好。以期把明清黄河故道打造成特色农业、绿色生态、文化旅游“三大走廊”,至时,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具有苏、鲁、豫、皖明清黄河故道区域特色生态文化旅游长廊。

  保护、挖掘、开发利用黄河明清故道文化,是沿线地区共同责任。县(市、区)政协有责任担当、有能力担当,我们期望与兄弟县(市、区)政协进一步统一认识、集聚智慧、凝聚力量,携起手来共同谱写故道开发新篇章

 

 联系人:王磊         真:0516-88388951  

                  联系电话:15152516002

邮箱:snzx88388951@163.com

附:回复表

 

政协睢宁县第十五届委员会

2017326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