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保光 口述 邢敦岭 整理
这个故事是听峰山村周保光老人讲述的。他当年是峰山乡基干民兵中队长,曾率领基干民兵八十多人参加攻打双沟小圩子战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历经八年艰苦抗战的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人民群众载歌载舞,欢呼雀跃,通宵达旦地庆祝这来之不易的伟大胜利。然而,庆祝胜利的鞭炮声尚未停息,国民政府便通令日军侵华司令部,只准日军向国民党军队缴械,不准向共产党八路军缴械。国民政府到处委派接收大员去接收日寇投降,国共两党的摩擦由此拉开序幕。本文的故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1945年8月19日,攻打双沟小圩子的战斗正式开始。参战部队是淮北军分区司令员赵汇川亲自指挥的四个团,还有平门乡和峰山乡的基干民兵。具体部署是这样的:独立一团和二团打双沟,独立三团和四团包围双沟南灵璧县城北二十里外的张庄据点唐广金部。唐广金土匪出身,靠抢掠起家,号称杀人魔王唐司令,手下喽啰六七百人。自从日本人来了以后,他便投靠日本人,替日本人卖命,当起了铁杆汉奸,成了伪军司令。这次,独立三、四团打的是阻击战,围点打援,几千人的队伍将唐广金部围得铁桶似的,只围不打,只要他不去支援双沟鬼子就行,暂时不去动他。
小圩子据点地处双沟东北角,北依故黄河长堰。提起双沟小圩子据点,其坚固程度在方圆几十里内那是出了名的。据点外围是一圈围墙,墙高八九米,全部用条石砌成,石灰水泥勾缝,里面填土,土高六七米,要低于围墙一米多。填土要打夯,填一层土打一遍夯。石墙里面的土圩子有七八米宽,像一条平坦的椭圆形大马路,顺着石墙盘旋了一圈,作战人员可在上面自由出入上下,跑步、蹲着或趴下作战。石墙高于土圩子一米多,便于作战人员隐蔽和射击。石墙有垛口,射击用的,就像长城的垛口一样。整个小圩子据点就像一条椭圆形的长城,蜿蜒在故黄河长堰上下。石墙外面挖有十米多宽的海壕,里面灌满水。海壕外面是鹿寨、木城、铁丝网……再外面就是开阔地,无任何障碍物,便于防守时展开火力。据点里有地下仓库、地下暗道等。日伪将整个小圩子据点打造成一座易守难攻坚不可摧的堡垒,企图凭此依托巩固他们的殖民统治。可他们忽略了一个最起码的常识,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过攻不下的堡垒。独立一、二团于八月十九日当天晚上攻进双沟大圩子,驻扎在大圩子里的日伪军相继缴了械。只有驻扎在小圩子据点里的国民党某独立营不愿缴械。独立营营长外号徐瞎子,是个顽固不化的反动分子,于半年前率部进驻双沟,与日伪勾结,形成日伪顽合流,共同祸害百姓。我军用广播筒多次向驻扎在小圩子里的国民党独立营喊话,要他们缴械投降,我们党优待俘虏既往不咎。可他们死硬到底,不见棺材不落泪,就是不缴械,妄图依仗坚固的防御工事负隅顽抗。徐瞎子站在围墙上大喊:“我们只向国民党缴械,不向共产党投降!有本事你们开打吧,老子在这里等着你们呢!”敌人的反动气焰嚣张到了极点。
我军于19日当晚把小圩子据点团团围了起来,在敌人拒不缴械的情况下开始发起第一次攻击。那时候没有火炮,只能靠人力举着大刀开路,用血肉之躯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军组织突击队,突击队员们光着臂膀,只穿裤头,举着大铡刀(铡草喂牲口的大铡头)开路,后面以轻重机枪等密集火力掩护。战士们用大铡刀劈开铁丝网、木城、鹿寨等工事,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后续部队紧跟着突击队前进,终于撕开一道口子,来到海壕前。后边战士们每人抱着一块门板,用门板挡子弹,跑步前进。在海壕前,他们纷纷将门板放下水,人就趴在门板上,向对岸划过去。敌人在围墙上居高临下射击,机枪如同放鞭炮一般响起,我方无重武器压制,战士们伤亡惨重。爬上海壕,用几个梯子绑在一起强行登墙。敌轻重机枪连同步枪冲锋枪一齐开火,张开血盆大口,占据有利地形,居高临下扫射,战士们像谷个子一样纷纷从梯子上掉下来,伤亡极其惨重,怎么也攻不上去,不得不撤下来。第一次攻击,我们采取突破一点,再行展开的战术没能凑效,而且付出了伤亡六七十人的大代价。
强攻不行,我军又采取多处进攻四面开花的战术,企图使敌人手忙脚乱,顾这顾不了那,首尾不能相顾,结果仍无济于事,不得不撤出战斗。
赵汇川司令员很是恼火:我就不信啃不下这块硬骨头,我们的部队是历经战火考验的英雄部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难道能在这小河沟里翻了船;我们的战士都是身经百战的勇士,八年抗日,他们跟着我南征北战,杀敌无数,威震淮海大地,保家守土,骁勇善战。这可说是对日伪的最后一战,眼看着他们光臂举刀前仆后继的身影一个个倒下,赵汇川的心在流血。不行,得改变战术,不能让战士们再作无谓的牺牲了。他以手抚着额头在指挥所里来回踱步,如何才能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呢?他苦苦地思索着,终于,一个全新的作战方案在他的脑海里逐渐明晰起来。他立即让通讯员通知团营连长们和民兵中队长到指挥部开会,会上,他讲了自己新设计的作战方案,又开个战时诸葛亮会,发动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最后决议,挖战壕接敌。
小圩子墙外是沟宽水深的海壕,即使将壕沟挖到海壕前也不容易接敌,因为有十多米宽的海壕相隔。选择的突破口是黄堰,黄堰上只有大围墙,墙外也只有铁丝网,因黄堰的宽度有限,无法再设置鹿寨、木城和海壕沟。黄堰是制高点,可以居高临下控制小圩里敌人火力,决定从黄堰东西两头百米开外往围墙跟前挖壕沟,逐步推进。壕沟挖有将近两米宽,一米半深,一直挖到离铁丝网三十米远,战士们和民兵轮换班,昼夜不停地挖。人蹲着或猫着腰在沟里挖土,敌人虽在高处也看不见人,他们便用手炮轰。我们也有办法对付,用门板盖上通道,上面垛上装满土的麻袋,人在下面作业很安全。敌人看到我们的壕沟一点点向前延伸,干着急没办法,他们龟缩在乌龟壳里又不敢出来。壕沟挖好了,又从双沟街搞来大批麻袋,麻袋里装满土往上垛土碉堡,全部利用夜间垛,白天敌人以火力控制,要伤亡人的。我军在黄堰上大围墙边东、西、中分别垛了三座土碉堡,每座土碉堡高度都在十米以上,比围墙要高出将近两米,需几个梯子绑在一起才能爬上去。土碉堡上面有七米多宽,能并排趴下十几个人,每座土碉堡最少有两挺重机枪控制。人趴在土碉堡上能看清小圩里敌人的一举一动,甚至能听到敌人说话声。敌人的动向尽在我们掌握之中,又有重火力压制,这下可够徐瞎子喝一壶的了。
因为有了土碉堡便于观察敌情,我军故由夜晚改为白天发起进攻。第六天早晨,太阳刚出来,血红血红的,万道金光洒满大地。冲锋号声响起,突击队员们手举大铡刀劈开铁丝网,架起云梯强行登墙。三座土碉堡上六挺重机枪一齐开火,压得小圩里敌人抬不起头来。突击队顺利登上围墙,一律用手榴弹往里砸,直炸得烟雾弥漫,熏得人睁不开眼。手榴弹扔完了,就用大刀、铡刀砍。敌人的子弹也打光了,双方展开肉搏战。我突击队越杀越勇,大刀和铡刀上下挥舞,虎虎生风,敌人招架不住,被逼进地道里,突击队左右劈杀,如入无人之境,直杀得遍地都是敌人的死尸,血流遍地,空气里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有的被劈开胸膛,有的被劈开半个膀子,有的被劈掉腿或胳膊,有的被劈开肚子,连吃进去的小麦粒也撒得满地皆是。最后,敌人被迫投降,他们排着队举起双手被我突击队员从地道里押出来,数了数,只俘虏了一百多敌人,余皆被砍杀。
攻打双沟小圩子战斗胜利结束,被日伪统治了七年(从1938年6月至1945年8月)多之久的双沟镇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作者简介】邢敦岭,字磐公,1950年9月出生,铜山区单集镇邢楼村人。一直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先后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首)。其中诗歌三次获奖,并多次入选《中华诗词年鉴》及各种大型诗词典籍。2010年退休后,致力于地方文史资料搜集和写作,已结稿30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