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乾
庆安水库按国家标准属中型水库,在江苏省是最大的平原水库。自1958年建成,至今已经发挥作用57年。如今看庆安水库是县内最完美的一项水利工程:蓄水防洪,使废黄河一线免除了十多处险工地段的洪水威胁;灌区排水、灌水均形成完整系统,无任何排灌矛盾;拦蓄天然雨水不足,可由古邳抽水站抽引骆马湖水(现可抽引徐洪河江水北调的长江水)补库。庆安水库建成后,不但可以保证庆安灌区本身用水,而且还可向县南部和西部补充水源,只要庆安水库蓄足水,全县用水局面全盘皆活。上世纪五十年代规划的“以庆安水库为龙头,以凌城节制闸为尾,以徐洪河为总动脉……”半个多世纪以来,庆安水库确实起到了龙头老大的作用。就是这样一个很完美的工程,建成只两年就刮起了废除水库的一股强风,使庆安水库几乎毁于一旦。以史为鉴,回顾当年,兴建水库时显创业之艰难,废库之声高涨时显守业之艰险。水库发挥作用十年之后,又迎来了要求复制水库的热潮,恨不得立马沿废黄河再建几个像庆安水库一样的大水库。废库和复制是庆安水库历史发展过程中,极其耐人寻味的两个不同侧面。
一、兴建水库
庆安水库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大跃进”时期兴办,那时社会环境虽处于急进状态,但对于建国后睢宁县第一个大工程,还是比较慎重的。从规划选址、工程设计、组织施工到蓄水管理,都是按有关规范正规操作,不是某领导人头脑发热凭空设想一蹴而就的。
⒈查勘选址
睢宁县历史上缺乏水源,1956年中央提出“蓄、排兼筹”的治水方针,据此精神,县委提出利用废黄河拦坝蓄水,以解决县北部大面积灌溉用水,发展农业生产。当时县委书记王恒山、副书记刘庆文、农工部长王维甫及农、林、水有关部门负责人,沿废黄河两岸查勘。在与铜山接壤的双沟区上坝村发现放水闸的残型(据邳州志记载是黄河改道前建设的),闸的下游有月堰,长约800米,月堰内低于废黄河中泓,如加高月堰,就可成蓄水百万方的天然水库。通过与地方群众座谈了解,废黄河堰下有许多这样自然堰弯可以利用,而且每年汛期中泓流水可达数月之久,说明建库后引废黄河水源蓄入水库还是比较可靠的。沿废黄河全面勘察后,认为在古邳段废黄河南侧建库更为有利。此处古称“白浪浅”,是明代隆庆四年 (1570年)黄河在此处决口,冲成一片湖洼地,后名为“白塘湖”。利用半月形废黄河南堰作为水库北堤,再向东、南、西三面人工筑坝,可建成一座较大型水库。因此处有名为庆安集的村庄,故取名“庆安水库”。于是县委初步设想建设一个7000万立方米庆安水库,并初次编造了计划,上报徐州专署水利局。1957年1月25日转报省水利厅。1958年l月,江苏省平原坡地水利现场会议在睢宁召开,参观朱楼圩水利工程。会上县委将拟定水库工程计划,经请示来睢宁主持会议的江苏省委书记刘顺元同意兴建。继由徐州地委书记胡宏、省水利厅副厅长熊梯云及县委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勘察,同意列入当年工程计划,兴建庆安水库。
⒉规划设计
工程设计方案由徐州专署水利局负责编制,报省水利厅核批。工程设计人员以徐州专署水利局安排的工程师为主,睢宁县水利局派技术员配合,组成技术班子。首先进行勘查测量,熟悉周边地形地貌,对坝基和库内土质用手钻探测。特别对水源情况进行认真分析计算,计算水库上游废黄河滩地集水面积280平方公里来水量,测算坝基年渗透量和水面蒸发损耗量,最后得出的成果是:水库范围从水库西北及东北两边利用废黄河南堤计5.7公里。西面、南面及东面为新筑大坝长计7.3公里。水库总面积10.7平方公里,占地16050亩。库区淹没面积9.6平方公里。设计水库最高蓄水位29.6米(指海拔真高,下同),总库容603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28.5米,相应的兴利库容4770万立方米。水库主要以蓄水灌溉为主,结合发展水产养殖。设计直接控制灌溉面积15万亩。
工程布局除水库大坝和大坝块石护坡外,当年还安排三座建筑工程:①建废黄河拦河坝和溢洪闸。在庆安集西北约500米处,垂直废黄河中泓建650米长拦河坝,以拦洪水进入水库。在拦河坝中央建一座小型溢洪闸,以调节洪水。②建一座进水闸。在庆安集西约200米,废黄河南堤上建进水闸,以引洪水入库。③建南放水涵洞一座。当年只建南坝放水涵洞(西涵洞和东涵洞是在水库建成20年后所建),该涵洞是灌水涵洞,是庆安水库灌区的渠首工程。涵洞向南直线布置一条17公里长的高标准大干渠,实行沟、路、渠结合,挖西沟、筑东渠,中间是与干渠同高的睢邳公路主干道(现在的省道S251)。
当年设计工程总造价30O多万元,后上级核批补助100万元。县里从潼河尾工缩减10万元支援水库,又从大运河工程中拿出10万元,计120万元。余下180多万元,均由地方自力更生解决。后都是发动群众,以劳代资。
⒊工程施工
1958年2月26日,经请示徐州专署副专员梁公甫和徐州专署水利局局长吴振亚同意,在建筑物工程技术设计未编好前,可先行大坝土方施工。1958年5月14日徐州专署水利局下文正式批准工程施工。
⑴前期工作 成立搬迁组,进行库区内居民搬迁工作。库内有13个自然村(庆安集、戴楼、张湾、李湾、芦营、陈楼、翟庄、陈庄、米堰、陈堰、王庄、杨大庄、杨棋杆),3个农业合作社,832户,3572人,3525间草房,坟墓5000座,青苗3700亩。动员、搬家、安置、赔偿同时进行。
⑵水库工程施工 成立“睢宁县庆安水库施工总队部”,由县委委员、农工部长王维甫任总队长。组织16个乡成立16个施工队部,动员26000余名民工参加施工。其中20000余名民工负责大坝土方240万立方米,并有硪方1250万平方(每1000人配硪230~350架)。所有施工人员一律工地扎营,行动军事化。组织石工1260人,在姚集北刘店、蛟龙山区开山采石。组织技工100人负责进、出水闸施工。组织5300人,建立运输大队,专运石料。当年水库工地上白天是万头攒动,一片人山人海,有的怕落后带灯夜战,到处响起“不怕苦,不怕难,完成水库搞稻田,大家齐心加油干,实现亩产千斤县”的口号。5300名运输民工来往于刘店、蛟龙山区到水库工地30华里的大道上,他们同样开展夺红旗竞赛,以保证工地砌建用料。1260名石工黑白战斗在山塘里,白天打料石、钻炮眼。黄昏时统一爆破,连竹炮响,硝烟弥漫,好似战场。水库主体工程于1958年3月10日破土动工,6月20日大坝建成,历时100天。溢洪闸、进水闸、放水闸6月底相继竣工。因时间紧,汛期临近,大坝护坡块石当年没有砌成,只形成干砌或抛弃块石。
⑶灌区配套施工 灌区设计分干、支、斗、农、毛五级渠道,挖沟结合筑渠,五级排水沟和五级灌溉渠道各成系统,实行排灌分开。灌区配套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群众性工程,全面打破旧面貌,建立新的排灌系统。使田成方、地成块。平田整地,全部实现畦田化。为使灌区当年能够发挥效益种上水稻,单依靠当地受益群众完成是不可能的。为此县委决定还是大打人民战争的办法,调集民力集中力量打歼灭战。1958年12月初,县委在庆安灌区成立稻改指挥部,由县委副书记刘庆文挂帅,12月13日召开稻改公社党委书记会议,对灌区工程作出定案部署。组织9个施工团,共调集民工26000人,12月下旬全面开工。其间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在4月5日(清明节后一天)放水试渠,4月18日总干渠正式放水。先后共干100天。完成干、支、斗三级渠道312条,总长414.8公里,土方497.6万立方米。完成斗渠以上建筑物312座。
⒋当年收益
水库大坝施工100天完成,灌区初期配套100天完成,这在县内是史无前例的,直至今天看来这个速度也是惊人的。水库主体工程于1958年6月20日大坝建成。建筑物相继在6月底竣工。由于6月28日降雨82.1毫米,7月6日庆安水库第一次进水。1958年12月下旬灌区工程动工,1959年4月18日完成,并投入正常使用。从此拉开了睢宁县作物改制旱改水的序幕,走上了农业高产稳产的正确轨道。
二、废除水库
1958年开始的三年大跃进,由于天灾和人祸,造成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整个国家处于困难局面。睢宁是一百万人口大县,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年收成约一亿斤粮食,人均一年大约只有一百斤,平均每人每天不足三两粮,这是按总产算大账,还没有扣除上交公粮数。人民处于长时间饥饿状态,老人浮肿病多。1961年初贯彻中共中央十二条指示和学习“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强调必须“休养生息”,并允许农民在十边种植(指集体经营大田以外的边角地),以解决临时困难。为纠正大跃进三年的负面影响,提出反“五风”,即一平二调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干部特殊风。中央一系列的政策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到了基层一部分人思想认识上产生了错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大跃进期间大搞水利,认为是搞水利带来的刮“五风”,搞水利是五风的风源,一时出现了“水利必须下马”,“水利不能再搞”等议论。以提倡“十边”种植为名,先是到处扒渠平沟,平毁小型水利工程,后来慢慢转移到较大型工程上来。首先是对库容830万立方米、县第二大水库的清水畔水库动手,将该库大坝挖开缺口,退水还耕。然后就轮到要对庆安水库下手了。庆安水库在我县水利工程建设史上是一项重大水利工程,废除庆安水库一经提出,便有人提出强烈反对意见,形成废除水库和保留水库两大对立势力。
当年主张废除水库一方提出种种理由。有的乍一听貌似有理,有的是以偏概全,将建库初期所遇到的难题,过分夸张放大,甚至传言不断发酵形成一些奇谈怪论。综合起来大体有五个方面的论点。
⒈“救饥民于水火”论
困难时期,农民忍饥挨饿,守一库水有何用,不如退水还耕,解决燃眉之急。更有说“糟塌万亩可耕地,挖土200多万方,花钱百余万,得不偿失;劳民伤财”。此论直观上看似乎有理,至于水库水能不能放净,当年能不能种上庄稼,没有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⒉“解救拆迁移民”论
当年水库拆迁者要求,一是愿迁黄河滩高地,不愿迁白塘湖低洼地;二是要求整庄安置,不愿分散安置。县搬迁组尽量满足拆迁户要求,作相应的安置。其中安置在古邳镇庆安村437户。龙集乡渠西村(现归属庆安镇)165户。姚集乡姚集村105户、汤元村18户、高党村10户、八一村30户、二堡村20户、金武村23户,姚集6个村计206户。尚有在叶场、李湾、陈楼散居24户。共赔偿经费102075元。安置后发现有的拆迁户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与当地原住群众格格不入,争粮争地。拆迁户人死了当地人不给下葬,甚至砍个哭丧棒也不给。有些拆迁户强烈要求退库还田,“打回老家去”“还我家园”的呼声很高。有虽不是拆迁户但主张废库者帮助大声疾呼。
⒊“睢宁县不能发展灌溉”论
认为睢宁县多泡沙土,土质差,水库蓄不住水。汛期虽有水,经过土壤渗透跑水,闸门漏水,到遇旱用水时,水早消耗光了。水库渗透跑水抬高附近地下水位,使土地盐碱化。灌区灌水也会使土地盐碱化,造成次生灾害。有说庆安水库建成后,白塘湖地区到处都是盐碱地。其实建国初期全县有花碱地70万亩左右(其中重盐碱地40万亩左右),每到冬春干旱季节呈现一片白茫茫的景象。这根本与建水库毫不相干,建库造成盐碱化之说,纯属是主张废库者牵强附会。
⒋“水库大坝不安全”论
1959年汛期第一次正式蓄水,当库水位达到28.5米时,水库西坝有一地段窨潮渗水,局部出现集中漏水。当即组织民工抢堵严重漏水部位,又及时爆破废黄河中泓拦河坝,由进水闸向库外退水,降低库内水位,免除了险情。当时有人利用这一事件放大宣传,认为睢宁沙性土质不能筑坝,总有一天大坝决堤,危及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危言耸听,烘托废库的气氛。
⒌灌区“以灌夺排”论
庆安灌区东有白塘河、西有牛鼻河和老龙河,东西两河之间南北长17公里,东西宽约7.5公里。灌区中间南北一条干渠长17公里,垂直干渠在两侧“非”字形设32条支渠。这样布局后,在干渠西侧有原来向东流水入白塘河的地区,排水受干渠阻隔。灌溉渠道夺了排水出路,要求废除渠道还原来的水系。此言一出不但水库要废除,灌区也要一同废除。
所论五条,第一条的主张者是退水还耕,是解决燃眉之急的权宜之计,尚未说要永远废除水库。但后四条的主张者,显然是借题发挥从根本上否定这项工程,力图彻底废除庆安水库。1961年因天旱少雨水源不足,水库处于低水位。龙集公社渠西大队(现归属庆安镇)原水库移出的四个生产队有人在库内周边零星种麦获得收成,部分群众和县少数干部向中央和省写人民来信,想趁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废库还田。这时建库时县委书记王恒山调出,建库时的徐州地委书记胡宏调出。后任的县委和后任的地委负责人多倾向废库还田。正当废库和保库争论白热化的时候,极力主张保库的县委副书记刘庆文平调到他县任职。采取这样的组织措施后,当时看废除庆安水库已势在必行了。
三、保留水库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庆安水库是全省有名的一项水利工程。当1961年废库的声音传到省里以后,因事关大跃进期间所建的水利工程是否要全盘否定的大局,引起省里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副省长韦永义决定派工作组进行调查研究。省政府派施国祚、农业厅吴长流、水利厅许杏陶,徐州专署派水利局邢学仁,县委派6名相应工作人员,组成10人工作组。从4月5日到10日,以6天时间分别到古邳、龙集、姚集、魏集4个公社、16个大队、26个生产队,召开大、小型座谈会18次。参加座谈会共234人,有移民户,有当地社员、生产队长、大队干部。还召开水库四周四个公社党委书记会议,就水库前途进行反复讨论。最后取得一致意见,认为水库应当继续保留。正在这时国家卫生部副部长郭子化(原本地革命老领导)到水库视察并赋诗一首:“渠道纵横麦绿茵,庆安水库利为茛。工程代价云非议,伟绩丰功后世尊。”诗中既肯定了庆安水库工程作用,又希望保留水库,使其发挥更大效益。从此水库前途有了转机,废库的声音嘎然而止。
保留水库除了从正面阐明道理,要用发展的眼光,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外,主张保留水库者还针对废库者的论点提出了五条站得住脚的理由,而且后来都被证明是无比正确的。
⒈即使退水废库短期内也难以种农作物
庆安水库放水闸底板高程是23.0米,高于库内地面,水库内23.0米以下是死库容。根据技术规范要求,为了给水库淤积预留空间和干旱枯水时保护渔业资源,水库必须设死库容。用放水闸是放不净水库内的水。当时有县领导还主张炸掉放水涵洞,不说炸掉谈何容易,即使炸掉,原库内高洼不平,仍是一片沼泽。对此必须系统开挖大、中、小一套沟排明水,还得挖深沟降地下水。一万多亩地工程量浩大,而且是不易克服的难工,用人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当年刘庆文副书记有句名言是“杀了鸡也取不到蛋。”一句形象的比喻,点出了问题的实质。刘庆文副书记自始至终是庆安水库工程的领导人,对工况十分熟悉。而主张废库的领导人对工况了解不多,有朴素的群众观点,有解救饥民的迫切愿望,显然是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倘若当年真按某些长官意志将水库扒掉,才真正是劳民伤财,劳而无功。历史上曾有过教训。据有关史料记载,1668年(清康熙七年)黄河在花山处(现清水畔水库附近)决口,将地震后的下邳城淹没下沉。同时张圩山北地区一些湖洼地也被淹没,先是一片汪洋,后来就是沼泽地。本来低洼地每年可勉强收一季麦,黄水淹后便无法耕种。依靠自然晾晒,土未稍干又来一场雨,土又饱和。这样周而复始,十多年后人才能进去垦荒种植。由此推算,庆安水库一旦退水,一片沼泽地,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种植。2006年水库放空停蓄一年进行除险加固,这时虽然是死库容,只有个别高宅露出水面,其余仍是一片汪洋。由此可见当年如杀了鸡真的取不到蛋。
⒉拆迁安置存在问题是可以克服的
庆安水库是睢宁县建国后第一项大工程,当时对拆迁移民看似作了相应的安置,但后来发生了诸多的后续问题,实际与缺乏这方面的工作经验有关。为此做了大量的补救措施,除了对移民和当地居民加强正面教育促其和谐相处,利用扶贫等政策向其倾斜外,对矛盾集中的地方,进行重新安置。如到1962年三年困难后期,安置在姚集的翟庄、杨棋杆、杨大庄的105户和庆安水库附近的各散居户,因房屋修建不善,当地农业收入不能维持生活,原住地群众欺侮外来户等原因,使搬迁户无法生活下去,经县委。县政府决议重新安置。将整庄再迁入庆安公社东李楼大队,分三地安置成杨棋杆、杨大庄、翟庄,安置房一律建成土墙瓦顶,有宅、有院,每人分地2亩,三个庄成立三个生产队,从此也就安定下来。
⒊发展农业灌溉不但不会返碱而且是改良盐碱
水库施工时大坝外侧结合取土开挖截水沟,俗语称截碱沟。目的是避免在水库水位蓄高时抬高附近地区的地下水位而使土壤盐碱化。当年庆安灌区的盐碱地是历史上形成的,与建水库并无直接关系。发展农业灌溉不但不会返碱,而且能使盐碱土得到改良。建国前后睢宁的旧面貌就是“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每到冬春干旱季节呈现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到处都是“光长毛草不长粮”的盐碱地。建国后采取“洗碱、压碱、改碱”的综合性的治理措施:一是开沟洗碱。盐碱地是降雨后土壤饱和,然后阳光照射水分迅速蒸发,盐碱遗留地表而形成的。开沟排水降渍,使土壤不致造成包浆饱和,才是正确办法。像庆安灌区的大、中、小沟一套排水系统就属此类。二是灌溉压碱。旱时冒碱,灌水后可以将盐碱洗走,群众讲“碱是随水来随水去”,就是灌溉压碱的道理。三是种绿肥、扩水稻改碱。通过作物改制,种绿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变土壤成份,使易包浆、易板结的泡沙土改造成有一定空隙率、易排水的沙壤土。改种水稻,由于经常灌溉可以洗碱、压碱。经过多年的治水改土,庆安灌区的盐碱地消失了,一片白茫茫被遍地绿油油所取代。可见当年有些主张废库的人,强说水库蓄水会使土壤返碱是没有根据的,说睢宁县就不能发展灌溉更是无稽之谈。
⒋科学地管理维修能确保水库大坝安全
1958年筑水库大坝时,因是人工夯实,难免出现质量缺陷。最初几年水库都是低水位运行,即蓄水位控制在真高27.0至27.5米。比设计要求的兴利水位28.5米低1至1.5米,以此确保大坝安全。上世纪六十年代每年6至7月利用水库低水位时进行岁修,将大坝内侧原施工时抛的乱石护坡整成规整的浆砌块石护坡。1967年还对大坝进行人工打眼灌浆。1979年在东坝、南坝加筑后戗台,1981年又对西坝加筑后戗台。从此水库蓄水位提高到28.5米,达到了兴利水位的设计要求,但仍不能达到最高防洪水位29.6米的要求。2006年经国家水利部治淮委员会和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等批准,庆安水库按设计洪水位5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300年一遇,地震烈度按Ⅷ度设防,进行全面除险加固。将水库水放空,迎水面浆砌块石护坡,进水闸、东泄洪闸、西放水涵洞、南灌溉涵洞全部拆除重建。沿主坝轴线7300米全部做水泥土搅拌桩地下截渗墙。从此庆安水库全部达到设计标准要求,工程安全问题完全解决,可说是固若金汤。
⒌灌区必须建立新的排灌系统
庆安灌区地势复杂,历史上牛鼻河改道数次,遗留下来多处废牛鼻河。灌区渠首地面高程23米,但灌区中部、南部仍有成片23米的地面。不是南北一面坡,也不是东西一面坡,而是有起伏。地处白塘湖洼地,历史上常常受雨涝灾害。撒把种子望天收,遇干旱年分可收一把,遇雨涝年分草籽不收。农作物产量是典型的低而不稳。如果不建立新的排灌系统,势必还是千百年的老面貌。建立新的排灌系统,垂直于干渠东西方向筑支渠,间距1000米。垂直于支渠南北方向筑斗渠,间距200米。这样把坑坑洼洼的大灌区分解成若干小块,分块整理。破旧立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有个发展过程。在干、支渠刚建立时,局部地区排水受阻,是破立过程中的阵痛,完全可以通过陆续配套加以完善。庆安干渠建有四座节制闸。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分别在一闸和二闸处建地下涵洞,将二闸以北的渠西涝水建立了新的排水出路。上世纪七十年代,将二闸以南的干渠西沟全部输通,干渠西涝水可从干渠尾部排入白塘河。从此庆安灌区形成排、灌两套系统,农产品产量也由历史上的低而不稳,变成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
四、复制水库
庆安水库座落在白塘湖地区上游,白塘湖洼地历来排水不畅,几乎年年积水成灾,庆安水库的建成,是睢宁县人民变水患为水利的重大成果。既拦蓄废黄河洪水兴利灌溉,又减轻废黄河的防洪压力。昔日洼地变成了富饶的庆安灌区。这些土地旧社会亩产二斗粮(60市斤),50年代粮食平均亩产120市斤,还是低而不稳。1985年粮食亩产已赶上全县平均301公斤的水平,出名的姚集境内大面积沙荒,号称不毛之地,也平均亩产295.5公斤。那时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求是亩产500市斤,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庆安灌区的亩产都是超纲要的水平。整个灌区成为麦、稻两熟的良田,90年代水稻亩产大都超千斤,一年两季实现了亩产一吨粮(2000市斤)。
到了70年代初,水库经过十多年运转其效益十分显著。在全国农业学大寨、全党全民大办农业的形势下,县革委会一些主要领导要求沿废黄河岸再建几个像庆安水库这样的工程,责成县有关部门迅速提出方案。据此县水利局提出了在姚集北兴建姚集水库,在峰山和马浅一带兴建苏塘水库,库容都是几千万方的中型水库。该方案酝酿了两年,经徐州地区转到省里,后省、地均不同意兴办。其理由一是废黄河上游铜山境内已建了几座水库,庆安水库集水面积减少蓄水已无法保证,再增建水库已不可能。二是如果扩建古邳抽水站增加抽水补库能力,古邳站增容是要增加电力的,当时全县供电能力受到限制。通过废黄河中泓向西送水,路线长损耗大,供水成本太高。关键是古邳抽水站抽的是骆马湖水,骆马湖水不足是通过大运河抽长江水补充的,当时省内江水北调的能力有限,骆马湖水量总盘子根本满足不了供水需求。当年虽复制水库不成,但与十年前要废除水库相比,已经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了。
在上个世纪四十余年中,庆安水库每年除保证向灌区供水外,还向县南部灌区临时紧急调水。县南部灌区是利用凌城抽水站抽引洪泽湖水,每年6月中旬水稻栽插用水高峰季节,因洪泽湖水源紧张或供电紧张,凌城站抽水经常不能满足要求。为保证南部水稻栽插农时季节,解决用水燃眉之急,此时便利用庆安水库蓄水,通过庆安水库干渠退水入白塘河,再串入徐沙河、新龙河,每年约调水200至400万立方米。那些年水库蓄水就等于蓄的是粮食,将水库水向南调度,是睢宁水利为睢宁农业服务最关键的措施之一。直到上世纪末徐洪河贯通以后,庆安水库向南调水才逐步减少。进入21世纪,庆安水库不但为农业供水,而且提供工矿企业生产用水,向县城提供冲污水和居民生活饮用水。庆安水库北临古下邳,古邳镇做了一些历史景观恢复工程,一万多亩洁净靓丽的水面为发展旅游事业会增加很多色彩。
庆安水库为睢宁提供了优美、可靠的水环境,如今人们普遍享受着改革开放后的高品位的生活。但是不要忘记建国初期那一代县领导、老干部们,是他们高瞻远瞩,为睢宁长期发展绘制了美好的蓝图,并带领群众兴建了庆安水库这样惠及子孙后代的基础产业。不要忘记建库的民工们,在那吃不饱饭的年代,是他们忍饥挨饿流血流汗才建成的,是他们栽了大树,子孙们才得以在这棵大树下乘凉。也不要忘记在废除水库的声浪中,力挺保留水库的干部和群众们,他们冒很大风险,排除艰难险阻,是坚强的事业守护者。